人民網記者 孟祥夫
2016年10月27日0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7年前,他隻身一人,叩開省紀委的大門﹔27年后,他魂歸故裡,百姓涌上街頭,含淚相送。
2016年5月31日,江西省委第三巡視組原組長李泉新在與病魔搏斗數月后走了。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
從農家子弟到北大才子,從紀檢干部到巡視組組長,一路走來,李泉新內心對組織滿懷感激。在同事徐華平印象中,李泉新每天早上8點不到就來到辦公室,下午6點之后才離開。到了巡視組,周末工作是常有的事。
在李泉新眼裡,巡視報告“絕不能馬虎”,“人家沒問題你說有,他肯定不服氣﹔有問題不點到,他說你是吃‘干飯’的。”
巡視組成員張啟華說,組長對巡視報告的要求很嚴,“不能有病句,不能錯一個字,不能對問題的認識有偏頗”,一份報告往往要修改10余遍。
今年3月11日,李泉新突發急性肺炎,醫生安排他馬上住院。然而,李泉新堅持要按計劃在13日下午前往贛州參加所巡視高校的碰頭會。他在“保証書”上寫道:“在院外發生什麼事情,一切后果我負責。”
在贛州,“晚上吃飯時,組長眼睛發黑,雙手發燙,但他還是邊吃飯邊布置工作。”鐘杰蘭回憶,“14日上午,組長更加憔悴,嘴唇潰瘍,不停咳嗽,連菜都夾不起來了。”
“工作就按照我布置的去辦,過兩天我就回來。”這是李泉新離別時留給大家的話。“上車時,他已經拉不開車門了,半邊身子先進到車裡,然后用手費力地把一條腿搬進去。”巡視組成員唐志勇忘不了送別李泉新時的那一幕。
然而,離別后的李泉新再也沒有回來。
一張老舊的桌子上,整齊地放著一沓沓報紙、書籍,桌子正中擺著一個空罐頭瓶。在桌旁角落裡,一台泛黃的舊風扇倚牆而立……
這就是李泉新工作過的辦公室。巡視組副組長熊桂生“埋怨”,李泉新的辦公桌總是搖搖晃晃的,他卻說,“隻要不倒,能用就行”﹔桌上的空罐頭玻璃瓶是他用了多年的水杯﹔工作包則是他8年前在人大開會時發的紀念包……
“但凡想起組長,腦海中總浮現出他朴素的形象。”曾是第三巡視組成員的漆世紅說。“他從沒買過高檔衣服,隻愛逛軍品商店,有時買條仿警褲,說穿著舒服。”妻子徐國香含淚回憶。
吃住上,李泉新要求同樣很低。不出差時,他每天都回家吃飯﹔巡視期間,他要求一切從簡,吃飯時連菜上多了也會叫人撤走。在被查出患有肝癌后,李泉新斷然拒絕了給他安排單人病房的提議:“我是來治病的,不是來看風景的。”
盡管一切從簡,李泉新買起書來卻“不惜血本”。“組長走到哪買到哪,家裡堆滿了書。”熊桂生說,“他記性很好,常大段背誦毛主席的詩詞,黨史故事也是信手拈來。”李泉新還一直鼓勵組裡的同志多讀書,“隻要多看、多想,自己的能力、境界自然就上去了。”
如今,李泉新走了,大家少了一位好兄長、好領導,但他勤儉、朴實的形象卻長存於同事和百姓心中。
雖身居要職,但李泉新從不讓家人打著他的旗號辦事。“即使我們平時在家聊天,偶爾蹦出讓舅舅幫忙的想法,都會遭到他的嚴肅批評,‘隻要你努力,組織自然會公正對待,不努力,打招呼也沒用’。”外甥女徐小燕說。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時,徐小燕被分配到一個偏僻鄉鎮工作,她想找舅舅幫她換到局室或近點的街道。“你學農的,毛主席說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到窮鄉僻壤去更能鍛煉你。”李泉新反而做起了外甥女的思想工作。2009年,徐小燕被列入所在鄉鎮副科級后備干部第一人選。有人“提醒”她“最好找點關系”。李泉新批評道:“三令五申不准跑官要官,我是搞紀檢的,豈能違反原則!”
“任何時候都不開特權的口子!”這是李泉新為家人定下的規矩。
“自己的路自己走,這樣才走得長、走得穩。”李泉新語重心長地對家人說。
人格塑造家風,家風孕育人格。“公公走了,我會把他的故事講給孩子聽,教育他像爺爺一樣做人。”兒媳婦徐翠說,這大概是對李泉新最好的慰藉。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7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