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珉迕
2016年10月20日10:47 來源:解放日報
今年甚至近幾年來最具影響的“黃金檔強片”,非《永遠在路上》 莫屬——中紀委推出的這部八集紀錄片,10月17日晚播出第一集就引發空前熱議。許多人熱議的除了郭伯雄、徐才厚等落馬之后初次現影,或是白恩培、周本順等首度曝光的生活細節,更有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的一句“警世格言”:“人生都是現場直播,沒有辦法重來”。
說這番話時的李春城,面容憔悴不堪,全無昔日明星官員的颯爽風採﹔此后談及“對不起那些跟著我把工作當事業追求,當學問去研究的成都的干部群眾”,更是聲淚俱下。有人據此覺得李春城至今“演技過人”,這倒大可不必。一個從仕途巔峰墜入窮途末路的官員,既已受到應有的懲處,其痛悟和懺悔還是需要得到應有的鏡誡。隻可惜,這番痛悟,來得實在太晚。
某種意義上,中紀委煞費苦心推出的 《永遠在路上》,本身也是一種“現場直播”。這部分赴22個省(區、市)、採訪10余位省部級以上落馬高官之后拍成的片子,將講述40多個典型案例。熟悉中國政治傳播之道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它突破了諸多政治慣例,比如公開程度。
貪腐當事人面對鏡頭自述懺悔,並不是一種新鮮的形式。但依照慣例,過去這類“警示教育片”的觀看對象有一定層級,往往是“某某級以上”的干部可以獲知“某某級以上”高官的細節。換言之,了解高官貪腐情況,有時候也算“政治待遇”。而這次,《永遠在路上》卻面向全國民眾,無論什麼身份、有沒有級別,都能看到落馬官員們的“自曝”和“懺悔”﹔反過來,這些高官們的懺悔錄,也不只是講給辦案人員或是新聞媒體,而是講給“全國人民”聽的。
這樣的公開度,不會絕后,但顯然是空前的。這從一個特別的側面詮釋了十八大以來強力反腐的一大關鍵詞:“全面”。除了執紀對象“無禁區”,辦案過程“無死角”,針對官員廉政情況的監督,同樣應當“全覆蓋”,包括引入更多的監督者以及更細的監督方式。惟有從各個層面實現全覆蓋、無死角、無禁區,貪腐的漏洞才可能堵住,“全面從嚴治黨”方可成為現實。
對李春城說的“現場直播”,也應當伴隨這樣的理解。就官員個人而言,人生的“現場直播”意味著每一步都不可逆,尤其在關鍵時刻、關鍵環節,面對考驗、誘惑乃至試探,更需要牢記自己的使命與宗旨,不然便沒有后悔藥可吃。這當然是痛定思痛之后的結論,早年位高權重、不惜倚仗權力徇私枉法時,李春城們恐怕不會意識到這是“現場直播”——對很多落馬官員來說,扶搖直上的仕途至多是“延時直播”,還有的是“掐掉”的機會﹔更多時候,則連“直播”也談不上,不過是可以隨意掌控的“錄像”罷了。想想,如果早知道是“現場直播”,何至於像周本順那般“犯了事還覺得不是事,犯了錯還不覺得自己是錯,犯了罪還不覺得自己是罪”,或是白恩培那樣“理想信念丟失了,精神追求沒有了,突破了做人的底線,連法律的紅線也觸摸了”呢?
另一個層面,“現場直播”也意味著需要面對千千萬萬的觀眾,這觀眾既是具體的公檢法司、紀檢機關、人民群眾,也是抽象的法律法規、政治紀律、政治規矩,總而言之,“觀眾”就是監督者。高官也是人,沒有誰是天生的壞人,也沒有誰是天生的好人,人性總有弱點和缺陷。缺陷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缺陷而不自知,或者明知不可為而故意為之。而與任何人一樣,一名黨員干部的成長過程,是不斷揚長避短、培養優勢、克服缺點的過程,這既靠自覺的信仰、意志、內心律令,也靠強有力的制度約束、外部監督。如果內心稍有動搖,外部約束能及時趕上,則還來得及把問題抑制於萌芽狀態,不至於讓小漏洞變成“無底洞”。
這就是“現場直播”的威力——眾目睽睽之下,官員的一舉一動都不可為所欲為,犯錯的機會自然比“錄播”甚至“不播”要少得多。用我們更熟悉的表述,“現場直播”就是要制約權力,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從這個角度再看《永遠在路上》,針對主人公的“現場直播”固然太晚,但對更多依然身處官場的干部來說,“現場直播”卻正當其時。很多人也已注意到,《永遠在路上》播出的最后一天——10月25日,恰是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的開幕次日,而六中全會的主題,正是“全面從嚴治黨”。
相關專題 |
· 八集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