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5日08:16 來源:檢察日報
開封包公祠是為紀念中國歷史上著名清官包拯,於1983年在原址上恢復重建的祠堂。它是海內外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資料最全、歷史最為悠久的包公紀念場館。
包拯是我國北宋時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世人尊稱為包青天。他的政績和特點主要是:執法如山、鐵面無私、關心民苦、為民請命、努力改革、興利除弊、嚴懲貪污、廉潔清正。包拯的所作所為從根本上說是從維護和強化北宋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但他的某些主張和做法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這是包拯出仕時寫的明志詩,也是他留下的唯一的詩作。包公上報朝廷,下安百姓,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可作“為政者師”。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包公在給宋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如是雲。包公的奏疏,如暮鼓晨鐘,警示著后人。
包公曾留下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公留下的著作,除一篇家訓、一首短詩外,就是多達185篇的奏議,其中有55篇奏議,竟彈劾本朝官員多達61人!這61人中,貪官污吏首當其沖,犯一般錯誤和不稱職的“庸人”也不在少數。地位比他高的如宰相宋庠,皇親國戚如張堯佐、郭承祐等,均在被彈劾之列。不過,無論包公的奏議怎樣高明,政績如何突出,最終都是為鞏固封建王朝服務的,但是,包公的影響為什麼能跨越時空、超越階層、歷久而彌新呢?
那是因為,在那些卓越的政績、作為政績的思想基礎的奏議背后,蘊藏著一種很寶貴的“包公精神”。“包公精神”產生在特定的地域、時代、社會、階級中,但由於這種精神具有歷史的先進性,有歷史先進性的精神總是具有難以磨滅的光輝,所以,它超越了時空,乃至超越了階級。而當今時代需要的正是包公流芳百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是清明廉潔、執法如山、為民做主、為公平正義請命的精神。也正因如此,不論時間如何推移、王朝如何更替、社會制度如何改變,包公的精神,始終閃耀著不朽的光輝。這實際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精神、一種代代相傳的高尚品格。
(高傳偉 劉紅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