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同志跟筆者訴苦,說是為了一項重要任務忙了大半年,好不容易取得一些成效,群眾也較為滿意,結果層層匯報上去,卻跟自己似乎沒什麼關系了。評優、獎勵也搭不上邊,反倒讓有履職責任卻沒干活兒的其他同事沾了光、撿了便宜。聽聞此事,筆者隻好從干事創業角度開導,咱們是為民服務,個人得失、榮辱沒必要過分計較。話雖如此,但筆者心裡同樣不是滋味。
“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說這話的是春秋名士介子推。行政工作的復雜性,體現在調研、決策、實施、反饋各個環節。有的是看得見的“顯績”,有的是不太明顯的“潛績”。如果說隨意論功,不較真,還真容易傷了埋頭苦干的老實人。
當年砸碎大鍋飯,就是為了避免“干好干壞一個樣”,試圖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來調動積極性。但是,由於行政機關特殊的組織架構,有時也會出現“干得好不如說得好”,甚至讓“能吹會侃”之徒佔了便宜。說白了,貪功、爭功的背后,還是貪利、爭利的利益驅動,看中的是帽子、位子、票子。
試想,倘若讓這些“干活兒時不見人、邀功時爭前恐后”的干部“上了位”,將會是怎樣一番場景?由此形成的負面激勵,必然催生更多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人不再埋頭趕路,反過來都指望著投機取巧、鑽營牟利。更何況,“爭功於己”,反過來一定是“諉過於人”,遇到問題、責任就干脆一股腦兒推出去。此般“循利而動”、私欲膨脹,共產黨人修身律己的胸懷何在?群眾的利益、民生的福祉又有誰願意多操心?
貪功,爭寵,一個都要不得。不讓老實人吃虧,一方面,要靠各級黨員干部嚴以修身,擺正位置,擺清楚榮辱觀、是非觀,要知道沽名釣譽一旦露餡的后果。另一方面,問題在下邊,根子卻在上邊。負責獎懲的領導、特別是一把手尤為關鍵,決不能隻聽一面之詞,須多下去走走,了解實情,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一些時候,還要講究“一竿子插到底”的策略,具體聽聽一線干部講實情、道苦衷,不被貪功爭寵者的嘴臉蒙蔽雙眼。
與此同時,機關建設也要朝著治理現代化的方向邁進。我們常講的管理科學,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分清權力與責任。在任務部署的最開始,便要將權責分清楚,而后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依此分工、落實,並在最終的反饋環節體現出適當的激勵導向。功是功,過是過,通過體制機制的革新將功過理順、是非辨析,才能構建心情舒暢的團結氛圍。(井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