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福金
建立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不想腐是權力主體高度自覺的精神狀態,以完全發自內心的、內化為信仰的精神力量為支撐,是主體堅持長期修身正心、道德自律所形成的信念和意志。不想腐是諸多因素熔鑄成的信念和境界,落實廉潔自律准則,我們應抓住重點培養“不想腐”的自覺。
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燈塔,是人生最強大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會有堅如磐石的政治定力,才能自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沒有信仰的人是精神上的“無恆者”,腳跟不穩、意志不堅,經受不住誘惑。大量案例証明,黨員干部一旦理想信念動搖,政治上就靠不住,思想上就蛻變,道德上就墮落,漸漸就會滑向深淵!這個道理,周敦頤在《通書》中做了精辟闡述:“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他強調世界上有比富貴更高尚的追求,追求的目標高遠,就不會戚戚於虛名私利。
古代大賢周公秉持“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安天下、富庶民,雖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功德,但竭誠輔政而不謀國。范仲淹心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始終清廉為官,晚年還創辦“義庄”,扶危濟困。那些清官廉吏胸懷“修齊治平”、“報國安民”的政治理想,在腐敗叢生的污濁官場上,涅而不緇、正氣凜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征程上,多少先驅英烈、英雄模范,為民族偉大復興而流血犧牲。方志敏烈士“認定蘇維埃能夠救中國,我願意犧牲一切,貢獻於蘇維埃”。堅定的理想信念,鍛造了他的崇高品格。身為閩浙贛蘇維埃主席,領導著8個縣蘇維埃,經手錢財何止數百萬,卻身無一個銅板,以病弱之軀過著艱苦生活。朱德、劉伯承、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認定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毅然決然拋棄舊軍隊的高官厚祿,投身毫無私利可圖的革命事業。他們的精神境界豈止清正廉潔所能概括!無數仁人志士的成長經歷証明,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似定海神針,可以抑制佔有欲,是“不想腐”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公私分明的價值理念
公私界限是善與惡、廉與貪的分界線。腐敗行為往往與混淆了公私界限有關。一心為公者以清廉為本分,私欲膨脹者以貪腐為能事。公私分明的價值理念指引主體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堅定不想腐的信念。
我國傳統文化崇尚公私分明的價值理念。《禮記》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和“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論斷。《晉書·劉頌傳》深刻指出:“盡公者,政之本也﹔樹私者,亂之源也。”黃宗羲直言:“奪天下之公利,徇一己之私利,是謂國賊。”公私分明是政治清明的要求,“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公私分明是從政道德底線。西漢賈誼把“國而忘家、公而忘私”作為官德標准。從政者必須公私分明。公而忘私行善政,以私侵公腐敗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私分明是黨性要求,“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他深刻論述了正確處理公私關系對於防止腐敗的重要性,“隻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古人雲,“心貴公”,“公其心,萬善來”。秉持公心,善念善舉就會涌現。一心為公則消除了腐敗動機,公私分明則劃清了公私界限,廉潔奉公則擺脫了私欲羈絆,使不想腐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正是不想腐的境界。
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
傳統治國理政思想皆以民本思想為根本。《尚書》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史記》指出,“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我們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了“共享”的發展理念和“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共產黨人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為黨和人民事業貢獻力量作為自己最高追求。”心中有黨、心中有民,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信仰,忠貞不渝為之奮斗,就會志存高遠,遠離腐敗。
為民造福是古今仁人志士清廉自守的內在動力。韓愈提出“吏為民役,非以役民”,擺正了官民關系。共產黨人堅持“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筑牢宗旨觀念,才能摒棄“做官當老爺”的特權思想,務公仆之事、盡公仆之責、堅守公仆本色。一心為民造福,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猶恐不足的人,一定同腐敗水火不容,怎麼能夠以權謀私、損害人民利益呢?焦裕祿一腔公仆情懷,為讓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鄭培民堅持“萬事民為先”,清廉操守傳后世。楊善洲不謀一絲一毫私利,把價值3億多元的大亮山林場無償獻給國家。這些事實証明,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實踐砥礪高尚情操,使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人,不斷升華不想腐的境界。
不為物累的道德境界
康德說,心中始終敬畏的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馬克思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可見,想不想腐敗,人們心中的道德法則起著指導和約束作用。心逐物則迷。貪腐的直接動因是覬覦財富地位、追求升官發財。對物質財富和享樂的無節制貪求,扭曲了價值觀,見利忘義,墜入腐敗深淵。
我國傳統文化以關注整體利益為價值取向,主張義利統一、先義后利、見利思義﹔對物質財富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菜根譚》稱“人生隻為欲字所累”,挖出了病根﹔道家主張“不欲以靜”、“不物於物”,給出了修德止欲的良方。不為物累的道德境界,挺起了歷代清廉之士的脊梁,他們尚名節,不妄取。明代於謙“但求名節不墜地,身外區區安所求”。張伯行“一絲一粒,我之名節”,貪腐無隙侵身。於成龍堅持“非我所有莫伸手,非分之財不進門”,既戒貪又拒賄。不為物累、貪欲盡除,不想腐的信念就會更加堅定。(作者譚福金系遼寧省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