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的心學

2016年01月04日10:4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的心學

油畫《延安文藝座談會》 閻文喜繪

◎黨的歷史表明,注重黨性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黨員的自我完善離不開對黨性心性鍥而不舍的磨礪

黨性是一個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黨性教育是共產黨員的必修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反復強調的。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強調對黨員的黨性教育。切實加強黨性修養是我們黨對黨員的一貫要求。特別是在當前,要打造“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干部隊伍,更要抓好對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黨性教育。

黨性,是指一個政黨固有的本質特性,也是一個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政黨是把本階級的利益和思想集中起來又化為行動的政治組織。在為本階級的利益進行的長期斗爭中,高度集中地發展了本階級的特性,從而形成政黨本身的特性,這就是黨性。所以,黨性是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

共產黨員的黨性,首先表現為一種觀念,即黨性觀念。黨性觀念的樹立與改造,最主要的是靠黨員個人高度的自覺,但也離不開組織的教育、管理與監督。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又是工人階級的有組織的部隊。因此,在我們黨的黨章中明確規定,每一個共產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黨的其他組織,參加組織生活,遵守黨員的義務和紀律,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不允許有任何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的特殊黨員。這一條看起來簡單平常,但卻是保証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和監督的一項十分重要的組織措施,也是黨員加強黨性鍛煉、增強黨性修養的重要途徑。

延安整風是中國共產黨人黨性教育的成功案例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起就十分重視向黨員進行黨性教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拒絕農民和其他革命分子入黨,就不可能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革命政黨,沒有這樣的黨,要戰勝強大的敵人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吸收大量農民和其他革命分子入黨,不注重黨的建設,特別是黨性教育,不解決他們思想上入黨的問題,就不可能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因而也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徹底勝利。

毛澤東在創立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發現了中國共產黨建設的這種特點,提出了首先著重在思想政治上建設黨,同時也重視從組織上建設黨,把加強思想教育和思想領導放在黨的建設的突出地位的建黨路線,成功解決了中國共產黨建設中所遇到的特殊困難和問題。他在1929年12月28日所作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的報告中,就明確提出“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毛澤東針對黨和紅軍中存在的種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強調黨員不但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要經常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黨員,注意用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

延安整風更是中國共產黨人黨性教育的成功案例。整風運動分兩個層次進行,一是黨的高級干部的整風,二是一般干部和普通黨員的整風,兩個層次的整風都把黨性教育作為主題。

194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二十周年紀念日,這一天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於增強黨性的決定》。針對當時在政治上出現自由行動,不請示中央,不尊重中央的情況,在組織上強調獨立運動,反對集中領導的情況,在思想意識上出現個人利益高於一切,反對無產階級集體主義的情況,要求在全黨開展反對“分散主義”“獨立主義”“個人主義”的斗爭,要求在全黨加強紀律的教育,用自我批評的武器、加強學習的方法來改造自己、堅定黨性。中央還將毛澤東主持編輯的歷史文獻集《六大以來》發給黨的高級干部,要求認真閱讀研究。

1942年2月,毛澤東作了《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報告,全黨普遍的整風運動開始。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有許多黨員,在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上並沒有完全入黨,甚至完全沒有入黨。這種思想上沒有入黨的人,頭腦裡裝著許多剝削階級的臟東西,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無產階級思想,什麼是共產主義,什麼是黨。”座談會后,文藝界進行了認真的整風學習。延安整風對於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戰斗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舉行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執政黨作風建設的思想,他說:“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國性勝利的背景下,為防止黨內對個人歌功頌德,中央專門做出六條規定:不給領導者祝壽,不送禮,少敬酒,少鼓掌,不用黨的領導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業名,不要把中國同志和馬、恩、列、斯並列。

建國后對共產黨員的要求更高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更加強調要嚴格對共產黨員的要求,尤其要嚴格對高級干部的要求,決不允許有任何因功勞大而不履行黨員義務的特殊黨員。毛澤東認為,在執政的條件下,工人階級政黨的戰斗力不僅在於黨員的數量,更在於黨員的質量。因此,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戰斗力,必須提高黨員的各方面素質,尤其應注意防止投機分子和不合格分子混入黨內。

1951年2月,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3月28日,中共中央又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組織工作會議。兩次會議都討論了在執政條件下怎樣強化黨員標准的問題。中央響亮地提出了“為更高的共產黨員的條件而斗爭”的口號,並在充分討論、反復修改的基礎上通過了《關於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關於發展新黨員的決議》和《共產黨員標准的八項條件》,要求對黨員普遍進行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的教育。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重新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的黨性教育活動,規模較大的有四次。第一次是1983年到1985年的整黨。1983年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討論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指出:“這次整黨的任務是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第二次是“三講”教育。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決定,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進行一次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第三次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這項活動從2005年1月開始,歷時一年半,在全黨開展了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最近的這次就是十八大以后黨中央部署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活動緊緊圍繞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為重點,切實加強全體黨員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這幾次黨性教育活動,都有重點、有步驟、分階段進行,尤其是強調實效和建章立制,進一步將黨性教育制度化。

黨的歷史表明,注重黨性教育,是我們黨的一個突出特點和優良傳統。一個人從普通公民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從一名普通黨員成長為一名黨的領導干部,必須不斷克服隨環境和地位的變化而產生的不良思想意識,必須鍥而不舍地磨礪自己的黨性心性。(張榮臣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