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河駒
英國是現代政治腐敗的鼻祖,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開展並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在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中經歷了嚴重的社會腐敗。對英國來說,腐敗還是個現實問題,近年來“報銷門”等政界腐敗丑聞時有發生。與此同時,英國是世界上第一部財產申報法《淨化選舉、防止腐敗法》和第一部反腐敗法《公共機構腐敗行為法》的誕生地,還是近代審計制度、公共支出問責制的發源地。因此,無論就腐敗還是反腐敗而言,英國都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國家。
歷史上的腐敗高發期
18世紀,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和煤煙中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但同時也經歷了歷史上腐敗最為猖獗的時期。富蘭克林評論說,“絕對的腐敗在這個古老國家的所有等級的人們中流行,從頭到腳都完全墮落和腐敗了!”
首先,賣官鬻爵。當時,英國官員錄用實行“恩賜制”。國王、大臣或貴族議員掌握著任命官員的權力,是否錄用主要取決於私人關系、忠誠度以及能否得到好處。買賣官職是公開普遍的現象,收取求官者的賄賂成了有恩賜權的人的固定收入。
其次,賄選成風。隨著英國政治的發展,到18世紀,下議院的地位空前提高,成為升官發財的重要跳板。在這種情況下,議席成了明碼標價的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從17世紀末幾英鎊到幾十英鎊,一直上漲到18世紀末的2000英鎊。許多人不惜花費巨資收買選民,比如1784年格羅夫那斯勛爵在參選中僅招待選民吃喝就花掉了8500英鎊。恩格斯曾說,這裡所有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夠說自己不是靠賄賂而是由選民自由地選出來的。
再者,官商勾結。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是英國推行殖民主義掠奪政策的重要工具。為了排擠競爭對手、維持壟斷地位,東印度公司不僅收買對手公司的董事,而且不斷向權貴們大肆行賄,以換取特許狀,有關支出每年高達數萬英鎊。
19世紀,通過以文官制度取代恩賜制、建立公共支出問責制、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反腐敗法、實行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開創性的社會改革,英國逐步走出了腐敗泥潭,最終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著陸。
某些特定領域腐敗依然高發多發
一些調查表明,英國總體上屬於腐敗程度較低的國家。但是,近年來不斷爆出的腐敗丑聞表明,英國在某些特定領域腐敗依然高發多發。
比如,警界腐敗嚴重,勞倫斯案就是很好的証明。1993年,黑人學生斯蒂芬·勞倫斯在等待公共汽車時,被一伙白人種族主義青年用刀捅死。案發后,英國警方拘捕了5名嫌犯,但由於調查不力,兩次起訴都以失敗告終,導致該案久拖不決。直到2012年,5名嫌犯中才有2名被判入獄,另外3個同謀至今仍逍遙法外。今年3月發布的案件評審報告顯示,有足夠証據表明,倫敦警方在調查勞倫斯案中存在腐敗、隱瞞証據、監視勞倫斯家人等不法行為。倫敦警察總長在接受質詢時也承認,負責調查勞倫斯案的警察中,確實存在一些“流氓”和“腐敗”警察。勞倫斯案應該只是倫敦警界腐敗的冰山一角,近期又有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間,倫敦警察廳約300名警察涉嫌向走私犯罪團伙提供內部機密情報,並從中受賄。
又比如,議會制度存在漏洞,“報銷門”等腐敗問題接連不斷。2009年以來,英國議員濫用公款報銷個人賬單的丑聞接連曝光,三大主要政黨共有300多名議員卷入其中,數十名議員被迫下台、辭職或被開除黨籍,4人被判入獄。其中包括,英國前首相、工黨議員布朗為其弟報銷了6577英鎊房屋清潔費﹔時任保守黨首領康威花費數萬英鎊公款聘請兒子擔任助手﹔時任地方政府事務部長、工黨議員福利特使用公款報銷私人藝術品保險費、住宅保安費支出42458英鎊,等等。《泰晤士報》將“報銷門”事件稱作“英國議會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有評論將這一丑聞的根源歸結於英國議會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長期缺乏有效監督在客觀上助長了部分議員的貪婪。□
作者單位: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中國紀檢監察雜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