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孔府家風故事三則

2015年09月30日13: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衍聖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襲封號,始於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終於民國時期(1935年),承襲了32代,近900年。歷代衍聖公都在孔府裡辦公和生活,孔府的一景一品、一石一樹,均受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澤被,以及為政以德的孔氏家風熏陶。滴水藏海,關於孔府的三則故事,雖然短小,今日讀來不免意味深長。

“見不善如探湯”

在孔府西學門內,有一口大鐵鍋,每天孔家的燒水戶都會自帶薪材燒水,水沸即回,開水無人使用。雖然人們覺得怪異,但這是多年沿襲的祖傳之舉,不得隨意更改,因此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其實,這水並非白燒,當中蘊涵孔子“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的深意。這句話出自《論語》,意為見到完美的,自我比對還有什麼差距,看見丑陋、邪惡的事應不為,為則如同把手伸向開水,必須趕快縮回。衍聖公作為朝廷要員,經常與官員、賓客接觸,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善”的人與事。祖輩於西學出口處設一鍋開水,就是要提醒子孫后代“見不善如探湯”,時時拂拭心靈的雜草,日日修煉高尚的情操,保持敬畏,而非心存僥幸。

“公爺過犭貪了”

孔府是一座住宅與官衙合一的建筑,在宅與衙分界處有一道內宅門,門裡面有一幅特殊的彩色壁畫,上面有一頭貌似麒麟的神獸,叫做“犭貪”(音同“貪”)。壁畫中,“犭貪”的四周布滿彩雲,彩雲之中全是被它佔有的寶物,但“犭貪”並不滿足,仍張著血盆大口,妄圖將太陽吞入腹中,終因貪得太多,難以承載,落了個葬身大海的下場。

孔府內宅門照壁上的這幅畫名為“戒貪圖”,繪於明代,其用意非常明顯,那就是借“犭貪”的丑惡形象作為家族正心修身的家訓,以告誡子孫,切不可貪婪縱欲。

孔府主人衍聖公請工匠繪制“戒貪圖”時,還立下一個特殊的家規:每當衍聖公從內宅出來路過照壁時,跟班的差人必須高喊一聲:“公爺過犭貪了!”表面上是出於禮儀向外通報衍聖公要出門,實則是提醒衍聖公到外面后,一定要以德為本,保持清廉儉朴的良好形象。

“冷板凳”

孔府大堂和二堂是衍聖公處理政務的辦公場所,在大堂與二堂連接的穿堂廳內,有兩條長凳,本地人稱之為“冷板凳”。

“冷板凳”背后的故事發生在明代,一代權臣嚴嵩被彈劾、朝廷將要治罪時,專程到孔府請當時的衍聖公出面為他說情。嚴嵩與孔府關系非同尋常,嚴嵩的孫女嫁給孔子六十四代嫡孫、衍聖公孔尚賢,嚴嵩與孔府結成姻親。權傾天下的嚴嵩,因其倒行逆施變成萬民唾罵、朝野共討的罪臣,他想通過衍聖公聖人之后的特殊身份,到嘉靖皇帝那裡為自己說情免罪。

嚴嵩急匆匆地趕到孔府后,經仆人稟告多時,不見回音,就坐在穿堂廳的紅色長凳上,煩躁不安。嚴嵩坐等了一天,衍聖公孔尚賢不徇私情,始終不予接見。嚴嵩無果而返,沒過多久就被朝廷查辦,抄沒了不義而來的家產。對此,后人有詩曰:敦實紅漆閣老凳,觀者嬉笑諷嚴嵩。權奸當道多顯貴,身敗難求衍聖公。這也生動見証了詩禮傳家、深受勤廉家風影響的孔氏后裔風范。

通過 “探湯”示警、“犭貪”壁戒貪行為與視覺相配合的特殊家規,以及“冷板凳”的故事,能夠體會孔子后裔要求子孫修身齊家、德高行潔的良苦用心。“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個人和家庭的品德,終將匯聚成一個民族、國家的價值觀,成為民族精神之源、治世經國之法。

(中國紀檢監察雜志提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李源)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