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6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包公文化園開園當天黨員干部觀看包公斷案的書畫。 |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這是包公一生僅存史冊的詩作。
這首詩作於包公任職端州期間。從古到今,單是廣東肇慶的端州、四會、鼎湖就有9處包公祠。熙熙攘攘的街市背后,是留存千余年的包公井﹔恬靜安適的民居之間,是綿延的宋城牆﹔西江奔流不息之處,靜臥著包公祠——肇慶包公文化園。
包公文化園以點帶面,深挖包公精神,彰顯包公身上的孝忠文化、親民精神和鐵面無私的品質,打造了目前國內最集中、全面、系統展示包公“勤政為民、剛正不阿、鐵面無私、清正廉明”清官文化內涵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端州知事美名揚
說起包公,不少人腦子裡出現的畫面是開封府黑著臉大喊著“鍘”的形象。卻不知包公生於合肥,成名於端州,揚名於開封府。
“在端州,包公更多的是一個勤政愛民的清廉父母官。”講解員介紹。
如今肇慶西江之濱,“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明心見志的詩句被刻在包公祠的入口處,和包公文化園的建設初衷相得益彰。
史料記載,公元1040年(即宋仁宗康定元年),在揚州天長縣任知縣的包拯升大理寺丞,調任端州知州(相當於現今地級市市長),直至1042年。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聲斐然。他因地制宜,開創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式農業之雛形﹔設立了一座龐大的儲糧備荒的谷倉——豐濟倉﹔創建了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創辦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學校。端州硯貴,包公平反丹鳳朝陽硯案,明令規定端硯隻征貢數,大大減輕硯工負擔。針對“瘴疫”,他在州署前及居民密集處共挖七口井,讓民眾飲用衛生的井水,遏制了瘴疫的蔓延……
講解員介紹,端州盛產優質端硯,而包公離任時甚至沒有帶走一方端硯。臨行,百姓悄悄托隨從送他的端硯也被他怒擲江中,“擲硯成洲”的故事流傳至今。
歷史故事生動重現
包公的歷史記載就1000多字,怎麼讓史書上的字活起來呢?
包公文化園總佔地面積66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園、文化廣場、宋文化街和沿江景觀平台五部分組成。通過大量的場景復原,使人親臨其景,觸動人們感悟包公“孝忠、民本、剛正、清廉”的勤廉思想。
仿宋代古建筑風格的清心園,是包公文化園發揮廉政教育作用的核心區。在這裡,無論是歷史上真實的包公,還是民間傳說戲劇裡的包公﹔無論是國內“黑炭臉”包公,還是馳名歐洲的“灰闌記”包公,都能在這裡找到“原貌”。
序廳中“青天白雲”裝飾寓意包拯從歷史人物到傳奇人物形象的演繹,白雲象征朗朗乾坤,人間正道﹔月亮代表傳奇故事中的包拯。另有“戒貪杯”匠心獨運,若往內注水太滿則杯中水全漏,這告誡人們為人不可貪得無厭。
引人注目的是5塊同一坑別硯石拼成7.18米長、2米寬的端硯雕塑背景牆,堪稱“鎮館之寶”,表現了包公主政端州期間視察民情、辦理案件、訪問硯工、為民打井等情形。
記錄包公主政端州史實、失落民間的兩方明清古硯碑也展示於此,兩方硯碑分別為《宋包孝肅公新祠記》和《百子燈田題名碑記》,由當地市民捐出,十分珍貴。目前,園內陳展實物近1400件(套),包括480件(套)文物類實物。
清官文化發人省
為了滿足游客的感官體驗,工作人員下了苦功。借助場景復原、圖片、壁畫、雕塑、實物、文字資料以及電子書、多媒體、影視等,宣傳包公廉政文化。
更為特別的是,園內收藏了500多種包公戲曲、影視視頻和音頻,其中涉及音樂劇、戲曲、話劇、電視劇等。《灰闌記》被譯成英、法、德等多國文字,這裡就收藏了不同語言版本。
同時,在清心園一樓還展出了熱心人士捐贈的包公郵品、郵封、郵票、海報、門畫、電話卡、藝術品、海報、火花、商標、連環畫等500多件包公文化藏品,其中較為名貴的是1974年香港藝術節發行的包公郵票。據介紹,這是中國第一次發行包公郵票。
園內設有無線網絡。游客“掃一掃”二維碼就可獲取介紹信息,隨時參與答題、游戲等互動。展示過程中,園區將廉政廉潔的信息和警示,巧妙地滲透於場景還原、實物展示和圖文展示中,著意在建筑中融入廉政文化,多處還設有體驗式廉政教育設施。(記者 鄧 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6日 0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