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白銀監獄獄政管理科副科長張樹儉生前照片。 (資料圖片)
張樹儉“走”了一個多月了,但他的手機還時常響起,電話那頭是他83歲的老母親。毫不知情的母親,依然每周都按時給兒子打電話。
“是媽嗎?”張樹儉的妻子薛秋梅接起電話,強忍著悲痛說:“樹儉出差了,手機忘記帶了,他好著呢!”
放下電話,薛秋梅哭成了淚人。“不知道還能瞞多久,老人家的身體經受不起打擊了。”
今年5月16日,甘肅省白銀監獄獄政管理科副科長張樹儉值班期間突然腦干出血,經搶救無效因公犧牲,生命定格在了51歲。生命最后時刻,他依然惦記著自己奮斗了32年的監獄事業。
今年6月16日,張樹儉入選2015年第二批甘肅省“最美人物”。幾天前,他被省司法廳黨委追授為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張樹儉同志信念堅定、忠誠於黨、堅守公正、依法辦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敢於擔當、恪盡職責。”甘肅省司法廳廳長楊景海對張樹儉的一生給予高度評價,稱他“樹起了司法行政隊伍‘忠誠、干淨、擔當’的一面旗幟”。
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澤巴足批示稱,張樹儉同志忠誠守責、敬業奉獻精神值得全省政法干警學習,要認真總結、廣泛宣傳張樹儉同志的先進事跡,結合正在開展的“三嚴三實“教育,深入開展向張樹儉同志學習活動。
刑罰執行的“活字典”
5月26日,十監區罪犯吳某的病殘鑒定出來了,是否符合保外就醫標准?副教導員楚玉軍第一反應就是拿著材料去找“活字典”張樹儉咨詢。
當他出門時,才突然反應過來,張樹儉已經離開他們10天了,再也無法為他解答問題了。
張樹儉在工作中認真鑽研法律知識,堅持依法辦案,是白銀監獄精通刑罰執行工作的專業人才,大家親切地稱他為刑罰執行的“活字典”。
1983年春天,19歲剛出頭的張樹儉,被分配到了大西北白銀監獄農場工作,一干就是32年。他在擔任獄政科副科長近20年間,每年都聯系辦理罪犯減刑、假釋案件2000余人次。30年來,他始終堅守在監管改造的第一線。
民警景來莉算了一筆賬,張樹儉每年辦理減刑、假釋案件2000余件,釋放罪犯近2000人次,總共4000多人次的案件,需要經過2.8萬多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沒有出現過任何差錯。
與張樹儉一起共事了32年的獄內偵查科副科長馬應軍說,他之所以被稱為“活字典”,一方面是因為他是刑罰執行的行家裡手,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對獄內情況掌握得特別透徹。
有一次,張樹儉去司法所辦理一名保外就醫罪犯的續保工作,司法所的同志提出異議,認為不符合政策,張樹儉立刻指出最新文件中的規定,司法所同志一查,果然發現有這個文件,但還沒有傳達到司法所裡。
白銀中院法官於欣認為,稱張樹儉“活字典”名符其實。他說:“刑罰執行方面的法律、政策,20多年來變化比較大,很多人都覺得一頭霧水,但張科長卻研究得非常透徹。”
“張科長經手並提請的減刑、假釋案件,資料都非常齊全,把關非常嚴。”於欣說,這極大地提高了法院的審結效率。
張樹儉犧牲后,他分管的工作分給了三位副科長。十監區副教導員楚玉軍說:“仔細一算,張科長一年的工作,許多人三年也干不完。”
妻子薛秋梅回憶,這麼多年來,常常看到丈夫晚上不睡覺趴在床上寫材料,一弄就是一晚上。“有時我就想不通,他干工作哪來那麼大的心勁呢?”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5月16日清晨,星期六,連續幾天加班處理獄內緊急事務的張樹儉,早上起來拎起藍色手提袋,准備出門去監獄值班。
妻子薛秋梅看他疲憊的樣子,趕緊追出來勸他:“你這幾天藥也沒吃,針也沒打,和別人調一下,休息一天吧。”
“別人也都有自己的事,你和誰去調班?”說著,張樹儉走出了家門。薛秋梅沒想到,這是丈夫最后一次走出他熟悉的家門。
上午,正在干家務的薛秋梅突然接到丈夫同事打來的電話:“張科長的腿軟得使不上勁了,你趕緊來醫院。”
薛秋梅的心裡咯噔了一下,她知道情況肯定不太好。丈夫在2005年就查出來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一直靠藥物控制病情。這一周他忙著處理獄內緊急事務,已經幾天沒按時吃降壓藥、打胰島素了。
放下電話,薛秋梅趕緊打車趕往醫院,匆匆來到病床前,隻見醫務人員正在緊急搶救全身插滿管子的丈夫。
原來,當天上午,張樹儉來到辦公室后就開始忙碌,期間他告訴同事:“我身體有點發麻,感覺使不上勁。”當看到張樹儉連杯子都快拿不住了時,民警王建太等同事急忙將他扶下樓送往醫院。
在去醫院的路上,張樹儉還對開車送他的退休干警李永明說:“我今天值班,你把我拉走誰值班?”
經檢查發現,張樹儉腦干出血,必須緊急搶救。搶救過程中,看到妻子淚眼婆娑,張樹儉還不忘安慰妻子。
同事馬應軍去探望張樹儉,看到他臉色發青發紫,心理難過地低聲責備:“給你說過多少次了,把你那一攤子活兒交出去,你就是不聽。”
張樹儉微微一笑:“別人不熟悉情況,交出去出了差錯怎麼辦?”
馬應軍不無埋怨地說:“都什麼時候了,還惦記著你的工作。”張樹儉又微微一笑,沒有說話。
之后,張樹儉看著身旁的妻子,想說話但最終沒有說出來。幾分鐘后,張樹儉陷入深度昏迷,再也聽不到妻子慟哭的聲音,再也聽不到同事呼喚他的名字……
就這樣,他走了,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一句話。
以往,每當妻子和同事勸張樹儉“去醫院看看吧”,張樹儉總是說:“好著哩,好著哩,忙過這一陣子,就一定去看。”
“每天下班回來,看他累得連腳都抬不起來。”薛秋梅說,“有時候飯擺在桌子上了,他剛吃一口,接一個電話,隨手抓幾個糖裝在兜裡,就趕往監獄”。
同事武鵬霞回憶,有一次,她看到張樹儉臉發紫、嘴發青,就偷偷跑到樓道裡給他妻子打了個電話:“張科長都成那樣了,別人不管,難道你也不管嗎?” 第二天,張樹儉還怪武鵬霞:“我好好的,你打電話讓我媳婦擔心。”
“今年春節前,張科長還說過完年一定得去住院了,不曾想,5月16日他是去醫院了,卻是倒在辦公室被同事送去的,這一去再也沒回來。” 民警景來莉傷心地說。
依法辦案俠骨柔情
張樹儉長期分管白銀監獄的減刑、假釋以及暫予監外執行工作,可謂是監獄的主業,也可以說大權在握,但幾十年來,他辦理的案件無一差錯。
擔任副科長20年間,科長換了六七任,他從未向組織提出過個人要求。監獄領導認為,由張樹儉分管刑罰執行工作最踏實、最放心。
在九監區民警牛維強看來,認真、嚴謹、細心,一直是張樹儉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
今年4月7日,牛維強將3月份500多名罪犯的計分考核表報送到獄政科。張樹儉對材料逐一核對,發現罪犯王某的表格上日考核分數和總和不一致,總和寫的是7分,但每天日考核加起來卻是7.1分,差了0.1分。
當張樹儉指出這個錯誤時,牛維強佩服地說:“張科長,你真是‘火眼金睛’啊,這麼小的錯誤都能看出來。”
張樹儉答道:“小牛啊,你寫在這張表上的每一個數字,都是代表國家在執行刑罰,容不得半點馬虎,打不得半點折扣。”
張樹儉在白銀監獄是出了名的好脾氣,所以獄內有緊急疑難事務都交給他來處理。
2010年的一天,民警張志軍和張樹儉一同處理一起緊急事務,當時服刑人員家屬情緒激動,將他們二人團團圍住,撕扯、謾罵。
突然,一位家屬將口水吐到了張樹儉的臉上,他用手擦掉后,依然平靜地說:“按法律辦,按政策辦。”|
一旁的張志軍看不下去了,沖上前去想為張樹儉出頭,卻被張樹儉一把拉住說:“你年輕,容易沖動,會把事情搞僵,讓他們發泄情緒吧。”
“按法律辦,按政策辦。”這是張樹儉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堅守公正、依法辦案,貫穿在張樹儉辦理的每一起案件中。
有一次報減刑,同事找到張樹儉,請求將她的一位親戚也報上。張樹儉查看了這位同事親戚的服刑情況,發現距離這次減刑還差三天,便一口回絕了。
還有一次,一名罪犯表現較好,但入監時間與減刑方案規定相差十天,監區民警為調動罪犯的改造積極性,准備呈報減刑。但張樹儉一口回絕:“監獄制定方案就是一把尺子,決不能搞特殊,厚此薄彼。”
但是,和大多數民警一樣,剛正不阿的背后,張樹儉也有柔情。
2008年4月,張樹儉押送監外執行的何某到隴西縣辦理移交手續后,將何某送回家。當得知何某的母親連飯都吃不上時,便向同來的當地派出所民警借了2000元交到何某的母親手中。
當何某的母親顫抖著雙手接過這2000元時,嘴角抽動著,淚水奪眶而出。臨走時,張樹儉還將自己隨身攜帶的200元也悄悄放在了老人的炕頭。
事實上,張樹儉家並不富裕,妻子已退休在家,孩子大學畢業后還在找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個人的工資。
熟知張樹儉的法官於欣說,他平素的生活非常簡朴,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穿著警服,休息日街上碰到他,也大都穿著警服。
張樹儉去世后,同事們在他的辦公室整理遺物時,發現桌子上隻有一沓書籍、一個杯子、半罐茶葉。拉開抽屜,裡面裝了一大堆空筆芯,足足有近百支。
文件櫃裡堆滿了他的各種榮譽証書:6次被監獄評為優秀共產黨員,5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連續幾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3次被省監獄管理局記個人三等功,獲得從事監獄勞教工作30年榮譽証書……
“等哪天有空,在他的墳頭上給他泡一罐熱熱的春尖茶。”民警馬應軍說,張樹儉生前沒什麼愛好,就愛喝一口清茶……
刑罰執行的“活字典”
5月26日,十監區罪犯吳某的病殘鑒定出來了,是否符合保外就醫標准?副教導員楚玉軍第一反應就是拿著材料去找“活字典”張樹儉咨詢。
當他出門時,才突然反應過來,張樹儉已經離開他們10天了,再也無法為他解答問題了。
張樹儉在工作中認真鑽研法律知識,堅持依法辦案,是白銀監獄精通刑罰執行工作的專業人才,大家親切地稱他為刑罰執行的“活字典”。
1983年春天,19歲剛出頭的張樹儉,被分配到了大西北白銀監獄農場工作,一干就是32年。他在擔任獄政科副科長近20年間,每年都聯系辦理罪犯減刑、假釋案件2000余人次。30年來,他始終堅守在監管改造的第一線。
民警景來莉算了一筆賬,張樹儉每年辦理減刑、假釋案件2000余件,釋放罪犯近2000人次,總共4000多人次的案件,需要經過2.8萬多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沒有出現過任何差錯。
與張樹儉一起共事了32年的獄內偵查科副科長馬應軍說,張樹儉之所以被稱為“活字典”,一方面因為他是刑罰執行的行家裡手,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對獄內情況掌握得特別透徹。
有一次,張樹儉去司法所辦理一名保外就醫罪犯的續保工作,司法所的同志提出異議,認為不符合政策,張樹儉立刻指出最新文件中的規定,司法所同志一查,果然發現有這個文件,但還沒有傳達到司法所裡。
白銀中院法官於欣認為,稱張樹儉“活字典”名副其實。他說:“刑罰執行方面的法律、政策,20多年來變化比較大,很多人都覺得一頭霧水,但張科長卻研究得非常透徹。”
“張科長經手並提請的減刑、假釋案件,資料都非常齊全,把關非常嚴。”於欣說,這極大地提高了法院的審結效率。
張樹儉犧牲后,他分管的工作分給了三位副科長。十監區副教導員楚玉軍說:“仔細一算,張科長一年的工作,許多人三年也干不完。”
妻子薛秋梅回憶,這麼多年來,常常看到丈夫晚上不睡覺趴在床上寫材料,一弄就是一晚上。“有時我就想不通,他干工作哪來那麼大的心勁呢?”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5月16日清晨,星期六,連續幾天加班處理獄內緊急事務的張樹儉,早上起來拎起藍色手提袋,准備出門去監獄值班。
妻子薛秋梅看他疲憊的樣子,趕緊追出來勸他:“你這幾天藥也沒吃,針也沒打,和別人調一下,休息一天吧。”
“別人也都有自己的事,你和誰去調班?”說著,張樹儉走出了家門。薛秋梅沒想到,這是丈夫最后一次走出他熟悉的家門。
上午,正在干家務的薛秋梅突然接到丈夫同事打來的電話:“張科長的腿軟得使不上勁了,你趕緊來醫院。”
薛秋梅的心裡咯噔了一下,她知道情況肯定不太好。丈夫在2005年就查出來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一直靠藥物控制病情。這一周他忙著處理獄內緊急事務,已經幾天沒按時吃降壓藥、打胰島素了。
放下電話,薛秋梅趕緊打車趕往醫院,匆匆來到病床前,隻見醫務人員正在緊急搶救全身插滿管子的丈夫。
原來,當天上午,張樹儉來到辦公室后就開始忙碌,其間他告訴同事:“我身體有點發麻,感覺使不上勁。”當看到張樹儉連杯子都快拿不住時,民警王建太等同事急忙將他攙下樓送往醫院。
在去醫院的路上,張樹儉還對開車送他的退休干警李永明說:“我今天值班,你把我拉走誰值班?”
經檢查發現,張樹儉腦干出血,必須緊急搶救。搶救過程中,看到妻子淚眼婆娑,張樹儉還不忘安慰妻子。
同事馬應軍去探望張樹儉,看到他臉色發青發紫,心理難過地低聲責備:“給你說過多少次了,把你那一攤子活兒交出去,你就是不聽。”
張樹儉微微一笑:“別人不熟悉情況,交出去出了差錯怎麼辦?”
馬應軍不無埋怨地說:“都什麼時候了,還惦記著你的工作。”張樹儉又微微一笑,沒有說話。
之后,張樹儉看著身旁的妻子,想說話但最終沒有說出來。幾分鐘后,張樹儉陷入深度昏迷,再也聽不到妻子慟哭的聲音,再也聽不到同事呼喚他的名字……
就這樣,他走了,沒有給家人留下一句話。
以往,每當妻子和同事勸張樹儉“去醫院看看吧”,張樹儉總是說:“好著哩,好著哩,忙過這一陣子,就一定去看。”
“每天下班回來,看他累得連腳都抬不起來。”薛秋梅說,“有時候飯擺在桌子上了,他剛吃一口,接一個電話,隨手抓幾塊糖裝在兜裡,就趕往監獄”。
同事武鵬霞回憶,有一次,她看到張樹儉臉發紫、嘴發青,就偷偷跑到樓道裡給他妻子打了個電話:“張科長都成那樣了,別人不管,難道你也不管嗎?”第二天,張樹儉還怪武鵬霞:“我好好的,你打電話讓我媳婦擔心。”
“今年春節前,張科長還說過完年一定得去住院了,不曾想,5月16日他是去醫院了,卻是倒在辦公室被同事送去的,這一去再也沒回來。”景來莉傷心地說。
依法辦案俠骨柔情
張樹儉長期分管白銀監獄的減刑、假釋以及暫予監外執行工作,可謂是監獄的主業,也可以說大權在握,但幾十年來,他辦理的案件無一差錯。
擔任副科長20年間,科長換了六七任,他從未向組織提出過個人要求。監獄領導認為,由張樹儉分管刑罰執行工作最踏實、最放心。
在九監區民警牛維強看來,認真、嚴謹、細心,一直是張樹儉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
今年4月7日,牛維強將3月份500多名罪犯的計分考核表報送到獄政科。張樹儉對材料逐一核對,發現罪犯王某的表格上日考核分數和總和不一致,總和寫的是7分,但每天日考核加起來卻是7.1分,差了0.1分。
當張樹儉指出這個錯誤時,牛維強佩服地說:“張科長,你真是‘火眼金睛’啊,這麼小的錯誤都能看出來。”
張樹儉答道:“小牛啊,你寫在這張表上的每一個數字,都是代表國家在執行刑罰,容不得半點馬虎,打不得半點折扣。”
張樹儉在白銀監獄是出了名的好脾氣,所以獄內有緊急疑難事務都交給他來處理。
2010年的一天,民警張志軍和張樹儉一同處理一起緊急事務,當時服刑人員家屬情緒激動,將他們二人團團圍住,撕扯、謾罵。
突然,一位家屬將口水吐到了張樹儉的臉上,他用手擦掉后,依然平靜地說:“按法律辦,按政策辦。”
一旁的張志軍看不下去了,沖上前去想為張樹儉出頭,卻被張樹儉一把拉住說:“你年輕,容易沖動,會把事情搞僵,讓他們發泄情緒吧。”
“按法律辦,按政策辦。”這是張樹儉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堅守公正、依法辦案,貫穿在張樹儉辦理的每一起案件中。
有一次報減刑,同事找到張樹儉,請求將她的一位親戚也報上。張樹儉查看了這位同事親戚的服刑情況,發現距離這次減刑還差三天,便一口回絕了。
還有一次,一名罪犯表現較好,但入監時間與減刑方案規定相差十天,監區民警為調動罪犯的改造積極性,准備呈報減刑。但張樹儉一口回絕:“監獄制定方案就是一把尺子,決不能搞特殊,厚此薄彼。”
但是,和大多數民警一樣,剛正不阿的背后,張樹儉也有柔情。
2008年4月,張樹儉押送監外執行的何某到隴西縣辦理移交手續后,將何某送回家。當得知何某的母親連飯都吃不上時,便向同來的當地派出所民警借了2000元交到何某的母親手中。
當何某的母親顫抖著雙手接過這2000元錢時,嘴角抽動著,淚水奪眶而出。臨走時,張樹儉還將自己隨身攜帶的200元也悄悄放在了老人的炕頭。
事實上,張樹儉家並不富裕,妻子已退休在家,孩子大學畢業后還在找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個人的工資。
熟知張樹儉的法官於欣說,他平素的生活非常簡朴,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穿著警服,休息日街上碰到他,也大都穿著警服。
張樹儉去世后,同事們在他的辦公室整理遺物時,發現桌子上隻有一摞書籍、一個杯子、半罐茶葉。拉開抽屜,裡面裝了一大堆空筆芯,足足有近百支。
文件櫃裡堆滿了他的各種榮譽証書:6次被監獄評為優秀共產黨員,5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連續幾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3次被省監獄管理局記個人三等功,獲得從事監獄勞教工作30年榮譽証書……
“等哪天有空,在他的墳頭上給他泡一罐熱熱的春尖茶。”民警馬應軍說,張樹儉生前沒什麼愛好,就愛喝一口清茶……(記者周文馨趙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