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海南廉政”推出的“六一”專題截圖。
從5月7日發布首期內容到6月15日結束試運營,40天時間裡,“清風中原”收獲17萬多名“粉絲”。
自5月20日推出信訪舉報預約功能以來,“廉潔成都”已為50名信訪群眾提供預約服務。
“廉潔杭州”相繼推出《20種飯局不能去?小蓮說:下面的STYLE可以有!》、《黨員干部這樣操辦婚宴,妥妥的!》等原創文章,引發傳統媒體和網友熱議。
……
近段時間,紀檢監察微信公共號頻頻發力,吸引了廣泛關注。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隨著微信的大力普及,紀檢監察微信公共號正逐漸進入黨員干部和群眾生活,並從改變閱讀習慣開始,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長”勢喜人,活躍度與影響力不讓傳統媒體
記者統計各地報送的數據發現,截至6月10日,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省市縣三級紀檢監察機關共開設經騰訊認証的微信公共號401個,其中省級9個、市級84個、縣級308個。市級最多的是河北省,共有11個﹔縣級最多的是浙江省,共有42個。總量雖不驚人,但與一年前相比,增長已算迅猛。去年4月,記者從騰訊公司得到的數據顯示,通過認証的紀檢監察微信公共號不到20個。個別公共號還常常處於“靜默”狀態,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如今,規模壯大的同時,活躍度亦在不斷提升。記者了解到,不少紀檢監察微信公共號堅持每個工作日推出一期內容,每期數篇文章,有的還堅持每日一期。如,廣東省中山市紀委監察局微信公共號“中山紀檢監察”,周一至周五每天發布信息5到6條,周六日每天發布3條。
隨著活躍度的提升,影響力也在不斷壯大,微信公共號越來越多地成為傳統媒體消息來源,並逐漸躋身紀檢監察系統宣傳“主陣地”。以海南省紀委監察廳微信公共號“海南廉政”為例,自去年12月25日上線至今年5月25日,已推送114期,發布文章577篇,單篇文章閱讀量最高達4萬次,“據海南廉政微信發布”字樣也頻頻見諸傳統媒體。
據初步統計,單篇文章閱讀量的最高紀錄由“廉潔杭州”創造。這個由浙江省杭州市紀委監察局開設的微信公共號,於去年12月19日推送《21張圖,讓你秒懂紀檢干部:紀檢干部原來是這樣的!》一文,獲得大量轉發,閱讀量超過10萬次,不少紀檢監察干部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該文“刷屏”。
活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管理團隊功不可沒。記者發現,紀檢監察微信公共號大多有專人負責維護。如,四川省成都市監察局開設的“廉潔成都”,就有專職編輯2人、策劃及審核人員1人。有的公共號還走上了專業化管理道路,如河南省紀委與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合作建設的“清風中原”,其運營團隊中,2人來自省紀委宣傳部,2人來自河南日報社。
功能升級,交互式傳播拓展“本職”業務
記者發現,紀檢監察微信公共號主要功能就是信息發布和宣傳教育。不同公共號的開發利用程度會有不同,但這兩項基本功能必不可少。以“廉潔杭州”為例,其三大板塊中,前2個分別是“廉政資訊”和“廉政文化”,包括“廉政要聞”、“廉政法規”、“查案手記”、“清風文苑”等子欄目。
信息發布的內容,既有來自其他媒體的“他山之石”,也不乏原創。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本地案件信息。據統計,“海南廉政”5月18日發布消息《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允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大釗,市政府副市長邢遠飛接受組織調查》,在一周內就有41510次閱讀、1092次轉發、251次點贊。
有的公共號還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推出特色品牌。如,“中山紀檢監察”借助同名微博舉辦廉潔微小說、廉潔微箴言征集活動的成熟經驗,同步推出相關作品,受到讀者歡迎。
在單向信息發布的基礎上,不少公共號還加大交互式傳播力度,推出網上咨詢、在線測試、在線訪談、問卷調查等欄目,暢通了受眾與傳播者、干部群眾與紀委之間的交流渠道。如,“廉潔杭州”廣泛征集群眾對作風建設突出問題的意見,其成果被寫入杭州市紀委全會報告,列入2015年工作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交互式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紀檢監察業務,最典型的就是信訪舉報。有的公共號針對“四風”的特點,在重要時間節點開設專區,邀請讀者“隨手拍”,隨時隨地曝光“四風”問題。也有的公共號通過鏈接所屬紀檢監察機關舉報網站,為在線舉報提供便利。
“廉潔成都”還針對信訪舉報接待窗口日均信訪量大、來訪群眾往往長時間排隊等候的情況,突出“指尖上的全民監督”職能定位,推出“信訪預約”服務,使群眾可以預約來訪。
立足特色,“內容過硬”與“符合口味”並重
對於新媒體而言,要從眾多“小伙伴”中脫穎而出,於海量信息中成功抓住眼球,既要有過硬的內容,又要符合受眾“口味”、注重“用戶體驗”。這也是一些紀檢監察公共號能“火”起來、“牛”起來的原因所在。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海蓮君鄭重建議,不妨遠離那些觥籌交錯、推杯換盞的交際圈,多抽出點時間陪陪家人和孩子。”6月1日,“海南廉政”以“海蓮君”的口吻,推出文章《“六一”到了,我們該給他們怎樣的愛?》。
當天,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海南省紀委組織部干部李曄坤,帶著閱讀后的強烈共鳴,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並評論:“有新意,接地氣!”
李曄坤告訴記者,官方媒體發布消息往往是端著架子、板著面孔的灌輸式宣傳,大家瀏覽新聞與讀文件沒什麼區別。而如今,“海蓮君”就像一個清新脫俗、輕鬆幽默的鄰家小妹妹,時刻在身邊扯扯袖子,用富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語言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在杭州,也有一個與“海蓮君”類似的“角色”——由“廉潔杭州”著力打造的“小蓮”。作為“小蓮”的“粉絲”,杭州市上城區委宣傳部理論科科長王蕾與李曄坤感同身受。
以“小蓮”5月29日發布的《黨員干部這樣操辦婚宴,妥妥的!》為例,王蕾“點評”道:“文章角度新穎,敘述方式吸引眼球,比單純地說‘什麼不能做’給人印象更深。”
好的文章離不開好的策劃。以即將於6月16日正式上線的“清風中原”為例,早在試運營階段便對全年的巡視工作進行“分解”,擬定了《巡視,巡視,不能巡完了事!》、《巡視工作讓老百姓得了啥實惠?》等30多個選題,將分階段進行採寫發布,力爭用“吸睛”的標題、鮮活的語言、海量的數據來培養鐵杆“粉絲”。
“正所謂‘無態度,不作文’,公共號傳遞的是理念和態度。尤其是在傳達‘紅頭文件’精神時,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特點,加強策劃,突出立場,避免簡單的‘復制粘貼’。隻有內容‘活’起來,文章才能‘火’起來。”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黃桂萍表示。
黃桂萍還建議,加大內容“本土化”力度,讓目標受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增加互動環節,提高UGC(用戶生成內容)比重,開辟人際傳播和口碑營銷的渠道和平台﹔通過調研,選擇並固定最合適的信息推送時間。(記者 瞿芃)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