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知“恥”與心存戒懼

孫軍紅 彌玉

2015年05月26日10: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有氣節,國有國格。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心存戒懼,取舍有度﹔一個國家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自尊自強,眾安道泰

領導干部若不知恥,心無戒懼,就沒有不敢做的事,其結果影響的不僅是自己和身邊人,還極易帶壞一個單位、一個地方、一個系統乃至更大范圍的政治環境

古代的先哲聖賢,歷來都把知恥視為“立人之大節”、“治世之大端”。人有氣節,國有國格。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心存戒懼,取舍有度﹔一個國家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自尊自強,眾安道泰。可以說,小到個人修養,大至民族氣節,都不能不知恥。

孟子曾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意思是人不可以不知羞恥,從不知羞恥到知羞恥,就可以免於羞恥了。人若知恥,便能心存戒懼,因求榮免辱、維護自身尊嚴的內在需要而自覺約束自己。這裡的“恥”表現為“羞惡之心”。作為一個人必須有羞惡之心,這也是基於人類自身除了具有動物性以外,關鍵在於人還有“靈”的存在,人性既有善的一面,那麼應該有基本的羞惡之心。這也是人“異於”或“貴於”禽獸的重要區別。南宋大儒朱熹繼承孟子思想,認識到“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有之則進入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故所系甚大”。

清朝康熙年間,江蘇省吳江縣令郭就是從不知羞恥到知恥遠恥的典型。《嘯亭雜錄》中記載,郭因貪黷斂財,被人告發,在接受新任江蘇巡撫湯斌質詢時,郭認識到自己為滿足前任巡撫余國柱的貪欲,而變得寡廉鮮恥,毫無戒懼,乃至“入於禽獸”之列。在一代廉吏湯斌的感召下,郭深感自己所作所為很“無恥”,內心體驗到一種屈辱、羞惡的情感,於是下定決心,改過遷善,做該做之事,避該避之事。他向世人宣布:“前令郭已死,今來者又一郭也。”其政治也為之一變,“興學校、禁私派、革火耗、清漕弊”,又善斷疑案,彈劾權奸,被稱為“鐵面御史”。

從道德哲學角度看,知“恥”,是每個合格公民所應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也是社會正義的心理基礎。知恥才能心存敬畏,遵紀守法,不碰底線。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無所顧忌地沖破道德底線,導致了嚴重的腐敗問題。探其原因是復雜的,但缺乏恥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從治理國家層面看,管子對“恥”的認識更為深刻。管子認為“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管子還認為,“恥不從枉”,即不與道德低下的人同流合污,不做不符合道德規范的事,“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代宰相馮道一生在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朝為臣,侍奉了十個皇帝,位居將相高位二十余年,無論是處在“國有道”還是“國無道”之境,都是官運亨通,“富且貴”。他晚年撰寫回憶錄《長樂老敘》,歷數自己曾經服務過的君王、獲得過的各種官職榮譽以及家人所得到的恩賜。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在編寫《新五代史》時評價《長樂老敘》指出,“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馮道的自述不知廉恥,反自以為榮耀,不禁感嘆:身為大臣而毫無廉恥,天下豈有不亂,國家豈有不亡的啊!

站在當下理解這番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領導干部若不知恥,心無戒懼,就沒有不敢做的事,其結果影響的不僅是自己和身邊人,還極易帶壞一個單位、一個地方、一個系統乃至更大范圍的政治環境。所以說,官職越高,權力越大,越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谷梁傳》中說:“君不使無恥。無恥,則隨心所欲,無所不為,無惡不作。”一個有了羞恥之心的人,才能知榮明恥,知道底線在哪裡,這是先人留下的寶貴思想財富,值得今天的黨員干部深深印刻在心中。

(中國紀檢監察雜志提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崔小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