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石
筆者前不久去南方某縣調研,該縣信訪局長辦公室牆上的一幅大地圖吸引了我:居然不是當地的區劃圖,而是詳盡的北京市區圖,上邊還畫著許多紅圈。問及原因,那位領導同志也十分坦誠:“每年赴京‘截訪’的任務很重,不熟悉地理環境不行啊。”至於畫圈之處,基本都是需要“重點掌握”的區域。
千裡之外,用心至此,不可謂不認真,只是這份認真偏離了“靶心”。群眾的來信來訪,大抵事出有因、有所冤抑,應當依法接訪、妥善解決。相反,不把精力放在權利的維護、矛盾的化解上,隻擔心捂不住怎麼辦,隻焦慮出了事上邊怎麼看,動輒一截了之、一壓了之,非但無助於群眾利益,還可能“按下葫蘆浮起瓢”,堆積起更多的不良情緒,釀成一次次無謂又煩心的“折返跑”。
此類舍本而逐末、南轅而北轍的事情,現實中屢屢上演。某執法局面對檢查組,心思不在改進工作上,卻搞來檢查人員的照片,要求對照辨認、第一時間上報,以便“做好准備”。巧的是,如地圖上的紅圈,那照片也都一一編上序號、標示清楚。試想,一門心思隻琢磨應付檢查,業務本身誰來改進?若把這份“精益求精”的勁頭,放在為民務實清廉上,何愁工作局面打不開、群眾滿意度不高?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拎得清工作中的“本”與“末”,做起來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其實,為群眾的情緒找到出口,為群眾的訴求尋見門路,較之一時一地的“嚴防死守”,效果好得多,成本也低得多。毛澤東同志曾說,“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各個部門有各個部門的具體職責,但維穩的隻顧維穩、不顧維權,執法的隻管上級檢查、不管群眾意見,就是找不准過河的“船”與“橋”,最終隻能於事無補、徒勞無功。
比地圖上的紅圈、照片上的序號更難擦的,是人心中的“紅圈”與“序號”。很多時候,一些干部不是算不清這筆賬,不是不懂得“本”與“末”的關系,而是在算盤裡加入了私心雜念,傾斜了公義的“天平”。比如,有的人覺得,“帽子”是上邊給的,遇到事不“攔”下來,會影響進步。有的人認為,干得好不如宣傳得好,平時的口碑不管用,關鍵時候還得看“業績”。對這些人,不妨捫心問問,我們干事創業僅為個人升遷嗎?如果不顧群眾的福祉,做再大的官,又有什麼意義?
“為民”第一,還是“求利”第一,黨員干部的人生境界高下立見。“鑿川當鑿源,植木當植根。修身有本末,請自心術言。”擦去地圖上的紅圈,我們的工作將會從治標走向治本,收獲更多的群眾滿意﹔擦去心中的“紅圈”,我們的事業將會從小我走向大我,成就更為踏實的本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