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腐敗心理病理分析之一:貪官,貪得何以無厭

2015年05月22日09:0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貪官,貪得何以無厭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加大反腐敗斗爭力度,中央紀委打出一系列反腐“組合拳”,一批“虎”、“蠅”落網,腐敗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黨風政風逐漸好轉,也獲得了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注和普遍稱贊。可以說,“打虎滅蠅”成果初顯,“不敢腐”已初見成效,但反腐敗工作永遠在路上,我們離“不能腐”、“不想腐”還很遠。

  梳理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不難發現,發生腐敗的原因是復雜且多方面的。其中一些黨員干部喪失了信仰這個做人的靈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精神空虛導致物質欲望畸形膨脹,從而產生“想腐敗”的思想動機,最后跌入貪得無厭的欲望黑洞,具有一定普遍性。他們的腐敗墮落不僅給黨和國家帶來危害,也使自己落得個可悲的下場。因此,在不斷完善相關監督制約體制制度,打造制度籠子的同時,積極探尋貪官腐敗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及其防治,對反腐敗工作很有意義。

  我們將陸續刊發系列文章,請相關心理學專家、社會學者,從文化心理、社會心理等視角,為落馬貪官的扭曲心理做病理分析,找到其形成的深層原因,開出清除“思想病毒”的“藥方”,使黨員干部堅定信念,提升人生境界,達到“不想腐”的自覺自醒。

  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被帶走審查時,在其家中發現上億現金﹔北戴河供水總公司原總經理馬超群家中被搜出37公斤黃金、現金上億、房產手續68套﹔貴陽市人民政府原市長助理樊中黔受賄的贓款塞滿整整5個保險櫃,包括人民幣1005萬余元、美元4萬元、金條50根……然而,貪來“八輩子也花不完的錢”,又有何用?面對鐵窗痛徹心扉地懺悔,為時已晚。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他們會作出怎樣的選擇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應該思考,這些人為什麼會如此貪得無厭,除去現行制度和監督的不完善外,在瘋狂斂財行為的背后有沒有一些共性的原因?筆者試著從人性、貪官的個人特質、社會化期待三個方面來探討。

  人性中的貪婪與消極的權力相結合

  人性中的貪婪及雙重屬性。脫下貪官的“外衣”,把他們還原成一個普通人,也許有助於我們去了解他們的心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貪婪是物種生存發展的基本屬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動物對利益的需求一般滿足於自己的生存與生殖兩個基本需要,而人在滿足生存與生殖兩個基本需要之外,還希望擴展,還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滿足超出基本生活之外的貪欲。因此,人的欲望是“無厭的、無限的”,我們不應該否認它“天然存在”、不應該否認它存在的合情性,也正是基於承認人類並非生而“絕對的性本善”、承認人類的內心本來就存在自私、貪婪的一面,我們才會認識到自身的渺小。同時,也正是由於人的無限貪欲,才使人具有了善惡雙重屬性。如果人類沒有貪婪,可能我們還生活在茹毛飲血、衣不蔽體的時代。人類的貪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加約束、不加限制的貪欲。

  過度追求金錢和權力上的優越。在“以富為榮”還是不少人價值取向的社會裡,社會成員的自戀需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強化佔有財富的欲望,實現價值的最大化。而在實現利益,滿足貪欲的所有手段中,權力無疑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權力的消極作用與人性“惡”相結合,這種在“惡”支配下的權力,必然會給社會和個人帶來危害。因此,我們會看到官員們在利益與欲望的驅動下,會無限制地使用權力或濫用權力,貪婪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守護著自己早已不需求的錢財。在他們無法控制的欲望下,錢財已經失去了它的貨幣屬性,變成一個數字符號,成了一種滿足自戀的成分,一種強者的象征,一種獲得愉悅的方式。

  心理的不安全感和失去自我的一種補償

  財富是物化的不安全感。貪官如此瘋狂斂財源自於心理的不安全感。有些貪官是由於年幼時候的生存環境惡劣缺乏安全感導致的貪婪﹔有些是對於手中的權力缺乏安全感,認為“權力是一時的,而發財才是一世的”﹔有些是出於對未來未知的長遠考慮,不停地搶奪資源從而消除自己對未來未知的潛在恐懼﹔有些貪官利用權力獲得了利益,又深知手中的權力和巨額不合法財產是未經認同的,因而會通過貪污和賄賂、利益輸送等手段,把自己和一根潛在的利益鏈條拴在一起,為自己在一個更大的體系中找到穩固的位置,而這又需要更多的錢財等等。

  長期失去自我的一種心理補償。在當前官場生態環境下,一個官員從初入仕途到取得一官半職,坐擁大權,其間自然經歷很多艱辛﹔長期在“上級領導提倡的就是正確的”所謂“官場規則”指導下,一直偽裝自己,不敢真實表達自己,久而久之則失去自我。

  這種長期遭遇的情景、產生的感覺以及處置的方法會轉化成潛意識和條件反射。出於“公平”的補償心理,長期得不到滿足的自我個性的表達容易轉化成不正常的補償心理,容易導致內心的空洞,一旦有了可兌現可支配的權力,強大的欲望將會促使他們不顧一切地填補內心的這個空洞,成為對自己辛苦多年的一種補償。同時,長期摸爬滾打於官場,習得了一些“潛規則”,使得貪腐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社會“合力”賦予“官員”的潛在期待

  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與他所處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貪官的形成雖然更多的是自身特質所致,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他們也是社會中的人,他們來自於我們中間,會受到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文化水平和價值取向的影響,二者會形成一種“合力”,從而影響官員的價值追求。

  “當官為發財”的普遍認識。“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升官發財,光宗耀祖,一直是中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和生存方式。我國歷來有“官本位”思想,即便在當今社會,依然影響深遠。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當我們談到“官員”這個群體時候,更多想到的不是他的職責義務,不是他的造福大眾,而是可以換來財富的權力和高高在上的地位,這種潛在的評價,影響著生活在這個大時代的任何一個人,包括官員他們自己的價值取向。而同時,貪腐才能融入圈子的病態官場環境也給官員提供了貪婪的溫床。“不是我想貪,我是沒辦法!”雖然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卻也體現出一種“無奈”。

  “貪官辦事快”的全民體驗。這是一種在當前社會現實下非常霸道的實用主義者的自我安慰。他們不甘心、不願意靠合理合規的方式去做事,不願意去守秩序,甚至認為遵守秩序和規則是無能的表現,而是想方設法通過一些手段去突破約束,或者靠人情,或者靠錢,並由此產生自己“人脈廣、能力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去獲取也恰恰最能獲取到眾多艷羨的目光。他們缺乏原則性,或者說根本原則就是利益結果導向的,當事不涉己時,可以痛恨官員獲得不正當利益,痛恨潛規則有礙公正。但是當和自己利益相關時,又希望靠關系、找熟人、走捷徑,潛規則能夠最大化。在這個所謂等價交換的環境中,貪官形成“收人錢財、替人消災”的邏輯,民眾形成“貪官辦事效率高”的認知,由此形成扭曲的價值觀和不良的社會風氣。

  腐敗心理治療途徑之官員和民眾精神素質的提高

  治理官場的貪腐,誠然要在體制和制度上下功夫,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官員服務於百姓,他們的精神素質最終會影響到百姓的生活和追求﹔官員又來自民間,民間的精神取向也會影響官員的價值追求。因此,提高官員和民眾的精神素質也是治理貪腐的應有之義。

  實現人生的自醒自覺。正視無限的貪欲讓人具有了雙重屬性,而貪婪又是無法滿足的這一心理特征,是人達到自醒的第一步。權力、金錢、名聲、地位這些外在的東西看似讓人風光不已,但如果內在空虛,又企圖用物質手段解決精神問題,無異於飲鴆止渴,隻會越發空虛無聊,直至走向毀滅。惟有內在的力量才能使人活得充實而有意義。古人雲:乘物以游心。隻有讓生命、自我和靈魂充分覺醒,擺脫“物”的挂礙和束縛,才能達到物心和諧的境界。悟出此理,或許人生離自覺的高一層境界就近一步。

  以傳統文化化人養心。錢穆曾說過“中國文化精神,徹頭徹尾,乃是一種人道精神,道德精神”。傳統文化對官員的自我約束和提高自身修養所產生的作用是多方位和潛移默化的。

  儒家思想講究“慎獨”,就是“謹守道德之心”。在浮躁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官員在獨處的時候能面對自己的內心,守住自己的良知,那麼在面對誘惑時,能夠堅守好自己,不會迷失,不會失去自我。“慎獨”就是挂在心頭的警言,是阻止陷進罪惡泥潭的一把保護傘,是提升修養的一個歷久彌新的好方法。一個人要經常檢點自己的行為和言語,及時作出調整和約束,這樣才能避免自己犯錯誤,提高自己的修養。

  “厚德載物”在今天對於官員來說,更是不能丟掉的傳統。正確看待名利,需要有智慧和理性。越是位高權重的時候,越要修養自己的德行,否則會招致傾覆。

  此外,如“清正廉潔”、“剛健有為”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為政者的基本要求﹔“在其位,謀其事”,這是為政者的責任和使命。我們要在傳統文化裡面更多地挖掘寶貴經驗和財富,為官員提供“該怎麼做”的示范,形成文化,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

  以現代秩序促進文明。在文明中,有價值的東西是依靠秩序建立的。生命之所以能建立起文明,就需要從各個生命個體自身的有序來建立更大尺度范圍內的有序。這就要求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每一個人建立現代秩序意識,我們需要從內心深處改變特權思維和面子心態,丟掉走捷徑的心態,轉而謹守法律、尊重公序良俗,放下浮躁,腳踏實地。

  沒有秩序,就沒有安全感。我們在以秩序為社會主體的行為提供“可靠的預期”中,才能得到基本的生存和安全,以創造和享受物質和精神的財富,追求公平、正義和社會的永續發展。

  “如果你要有個美好的將來,那將是與他人共同的將來。”共同生活在這個嶄新時代,每一位官員和民眾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王茜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崔小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