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清代檔案中的廉政啟示

胡劍

2015年04月15日10: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清代檔案中的廉政啟示

懲治腐敗、端正黨風,加強廉政建設,是我黨在政權建設中的一貫要求,它是實現黨的最終目標和鞏固執政黨地位的重要保証。即使在封建社會,統治者也注重吏治的清明。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等,都有一批清正廉潔的官吏以他們“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形象感召著世人。

在四川省南充市檔案館收藏的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中,有一些清代縣官廉潔從政方面的檔案資料。從順治四年(1647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歷史上,清代南部縣先后有144名知縣到任履職。許多縣令走馬上任之初,都要發布檄文,張貼告示,將自己的從政理念或廉政守則昭告天下。現從卷帙浩繁的《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中遴選幾件,介紹一二。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南部縣知縣章儀慶到任前發布的檄文中寫道:“大憲檄委,調署南部縣事,除將到任日期另行紅示外,合行諭知。為此諭,仰闔衙書役人等知悉。即將上任禮節須知事宜,造具簡明清冊,赍送前來,以憑查閱。”(圖1)

章儀慶,1861年出生,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人,光緒十八年由監生出任海防縣縣丞,光緒二十七年到四川做知縣試用,先后調赴資州行營、川漢鐵路公司書吏、四川提督學院稽核、《四川官報》書面委員、保寧府劍州知州。光緒三十二年十月,這位從浙江“異地交流”來到四川,且經過“多崗鍛煉”、兩次加級、十四次記大功的七品縣官,正式到南部縣擔任知縣。朴實低調的他,在到任的檄文中,專門對“闔衙書役人等”明確提出要求:“公館衙署隻須洒掃潔淨,毋得張燈結彩稍事奢華,應用一切器具照常備置”,為減輕百姓負擔,他特別強調:“不准藉端苛派擾累民間。”

為貼近基層民眾,章儀慶到任后,還以白話文的形式,寫了一篇順口溜《告示》(圖2)。全文如下:“本縣兩代宦蜀,早已自矢清勤。地方一切利弊,莫不洞悉情形。茲者調任斯土,合亟揭示官箴。衙門最重關防,首先裁去門丁。請員專司收發,務期弊絕風清。事無輕重巨細,莫不親自決行。要在一秉大公,使民共見共聞。仆役書差人等,隨時約束嚴明。如敢招搖撞騙,拿辦絕不徇情。本縣言出法隨,其各一體凜遵。”在這篇《告示》中,章儀慶向廣大百姓表明:自己的父輩也曾在四川為官,本人雖屬“官二代”,但“早已自矢清勤”,具有廉潔從政的“遺傳基因”。憑借多年的基層從政經歷,對於地方一切利弊,早已心知肚明。他決定率先垂范,從自己做起,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秉持公道,為老百姓多辦實事。對於“門難進”的衙門作風,章儀慶深惡痛絕。因此,為提高辦事效率,他首先拿縣衙開刀,裁去門丁,以減少財政支出。並嚴格約束身邊工作人員,若有拉大旗作虎皮、假冒領導名義招搖撞騙者,拿辦絕不徇情。

宣統元年四月,侯昌鎮赴南部縣任知縣。侯昌鎮原籍湖南大庸(今張家界市),曾任直隸州知州,並在四川奉節、開縣等地擔任過知縣。在奉節縣任職時,他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辦奉節縣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二年又捐出自己的俸祿,在東屯浣花溪畔重建瀼西杜甫草堂,並在草堂分廂房設學館,延師教育后生。

他在就任南部縣知縣的檄文中,著重強調:“所有應備一切須知冊結,隻於交界處所投遞,書役人等不准越境遠迎。”到南部縣正式就任之后,侯昌鎮也沿襲歷任南部縣知縣的做法,以白話文的形式,寫了一篇順口溜《告示》(圖3):“本縣蒞任各縣,關防必先認真。治理悉由已出,概不假手於人。幕友皆延正士,並未攜帶官親。所有家人雜役,選派亦極嚴明。平日督查辦事,不准擅出宅門。倘有無知妄作,假官勢焰熏蒸﹔或則招搖撞騙,或則搕詐平民﹔甚至詞訟案件,違規需索錢文。種種不法情事,無論受害何人,准其隨時捆送,懲治絕不徇情。紳商士庶人等,其各一體凜遵。”可以看出,侯昌鎮也是一個崇尚廉潔的縣官。同時,他也是一個責任心強、敢於擔當的地方行政首腦。凡是涉及本縣治理方面的大事,他從不推諉,找人代勞﹔“智囊團”和協助辦理文案、刑名、錢谷等事務的人員,全部延聘正士,並未攜帶親戚六眷。他表示,對於“招搖撞騙”“搕詐平民”“需索錢文”等等“不法情事”,一經發現,“懲治絕不徇情”。

宣統三年(1911年),侯昌鎮在南部縣任職屆滿之后,又被調入閬中縣擔任知縣。在封建社會中,許多異地為官的人致仕(退休)之后,都要告老還鄉,葉落歸根,或許是對四川感情太深,尤其對奉節縣情有獨鐘。民國初年,侯昌鎮退休后未再回到原籍湖南,卻卜居奉節縣東屯草堂,歿后葬於杜公祠旁。

侯昌鎮在奉節縣任職期間廉潔勤政,秉公執法,被百姓稱為“侯青天”。

實際上,在封建社會,國人的“青天情結”,是對執法如山、鐵面無私、清正廉明的呼喚與訴求。明代民族英雄於謙,在山東、河南為官時,進京奏事從來都是“空囊以入”,他不卑不亢,“清風兩袖朝天去”,受到了老百姓的廣泛贊譽。明嘉靖年間,河北無極知縣郭允禮將一幅官箴用大理石嵌於衙署的牆壁。箴文寫道:“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可見,吏治的清濁與政風世風的淳厚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乾坤朗朗、吏治清明,世風淳厚、官場潔淨,是中國歷朝歷代開明的皇帝、正直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共同期盼的“人文景觀”,也是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包公得以名垂青史,於化龍能被奉若神明,皆是緣於他們坦蕩無私,廉潔清正。細讀以上清代檔案,或許是我們以史為鏡所應獲得的啟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