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

“紅薯地裡出文才”

2013年07月08日16:0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傅全有將軍從總參謀長的位置上退下來好幾年了,我時常惦念著他,每當憶起他激勵我追逐寫作夢的情景,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寫作力量,更堅定我一輩子追逐寫作夢。

  1976年,入伍兩年的我當上了連隊的文書,所在偵察連,與師部僅隔一個籃球場,首長們總喜歡到樓后面的偵察連看看。一次,高個子紅臉膛的傅全有師長向連部走來,我急忙敬禮、遞開水,指導員上前介紹我:“這是連隊的新文書,有文才,在報刊上發表了詩歌。”師長笑著問我:“老家哪裡?”我回答:“駐馬店平輿縣。”那時,陸三師剛從豫南換防到浙江,師長對豫南駐馬店很了解,他拍著我的肩膀說:“紅薯地裡出文才!”對於一個初學寫作的文學愛好者,師長這句話,激發了我的創作興趣,給了我無窮的力量。

  一個優秀的文藝工作者,隻有貼近現實、貼近人民才能不斷獲得創作靈感,保持旺盛的創作活力。師長說“紅薯地裡出文才”,正是鼓勵我要像家鄉的紅薯一樣,植根土壤,吸取養分,茁壯成長。

  為了讓夢想騰飛有一雙有力的文化翅膀,自那以后,我發憤苦讀。再后來,我被借調到師創作組,主要給師宣傳隊編寫文藝節目。我讀中學時正趕上“文革”,沒學到多少文化知識,底子薄。好在軍營外有所浙江師范學院,我開了介紹信,從此拿大網袋借閱書刊。浙南的夏季熱得像蒸籠,我把雙腳泡在涼水盆裡,有時坐在大水池裡堅持苦讀,惡補文化知識。我先后通讀了《人民文學》、《詩刊》、《曲藝》等期刊,通讀了《莎士比亞全集》,選讀了巴爾扎克、歌德等文豪的名著。購置了莫裡哀、易卜生等人的戲劇集,寫下了十幾本讀書筆記。

  1977年,我有幸參加了陸一軍文化工作組,到“硬六連”生活、寫作兩個月,為“硬六連”參加全軍基層文藝匯演創作節目。這期間,我結識了后來轉業到地方、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的詩人馬新朝。這年,傅全有師長被選拔到國防大學將領班深造。臨走前,他來到師宣傳隊辭行,寒暄過后,他詢問我近來的寫作情況,在場的文化科長匯報說:“他為‘硬六連’創作的文藝節目參加了演出,在刊物上發表了曲藝作品。”師長夸獎說:“紅薯地裡就是出文才呀!”

  追逐寫作夢,不沮喪,不消沉,在勞動工作中我堅持寫作。1980年,我復員回鄉,面對繁重的勞動和擔任村主任的復雜工作,我以老師長的話激勵鞭策自己,自信“紅薯地裡出文才”,扎根基層,立足“三農”,堅持追逐寫作夢,不鬆勁、勇攀登,在報刊上發表了多篇詩歌、新聞作品。

  追逐寫作夢,唱響主旋律,當好“三農新聞發言人”。1988年,我被鄉政府聘為新聞通訊員,有了施展才華的更廣闊天地。我堅持唱響祖國好、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主旋律,一心為農民鼓與呼,先后獲得了全國農民讀書征文活動一等獎,省報現場短新聞大賽二等獎等多個獎項。我堅持為“三農”把脈,多採寫關系農民切身利益、領導關注的民生熱點問題,先后有多篇稿件被省、市黨報採用為頭條。

  習總書記說:“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如果說中國夢是大海托起的朝陽,每個人的夢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黨的十八大吹響了加強文化建設的號角,作為一名文化人,我備感責任重大。我要以老師長的話經常激勵鞭策自己,以竹筍拱開磐石節節向上拔高的堅定志向,以青鬆“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強毅力,在追逐寫作夢的征程上,達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境地。(盛德劭)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