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似江河奔流,如果遇不著島嶼與暗礁,便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2011年,48歲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藍江河的人生之河便遇到了一個不小的挑戰。當年5月,他告別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職務,走馬上任現職。面對新人新崗新局面,藍江河這條藍色“江河”能否激起美麗的浪花?
“新的崗位意味著新的責任,隻要踏實肯干、勤勉能干,就一定能不辱使命。”自嘲為“紀檢新兵”的藍江河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並將“重擔”轉化成工作動力。善自學,走基層,勤取經……藍江河很快成為行家裡手,並因敢說敢干、雷厲風行的作風在當地樹起了鐵腕治腐“硬榔頭”的金字招牌。
“比我們都內行。”“雖然是新兵,但考慮問題很周全。”縣紀委的一些老紀檢對藍江河這位新任紀委書記贊不絕口。在他們看來,藍江河能較早地適應工作是他們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在尚未“站穩腳跟”的情況下便擺出“有案必查、有腐必懲”的架勢卻是他們意料之外的。
2011年是上林縣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攻堅年”。藍江河一上任,關於一些黨員干部偷梁換柱、截留改造資金甚至收受賄賂的舉報信便出現在他的案頭。
“民生工程豈能讓利欲熏心者搞成民傷工程,一定要斬斷伸向民生領域的黑手!”藍江河是農民的孩子,對損害農民切身利益的腐敗行為深惡痛絕,決定給予不法分子迎頭痛擊。
“這類案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利益鏈條,關系盤根錯節,不好查,弄不好搞得自己一身腥,難以收場。”就在藍江河甩開膀子打算大干一場的時候,有好心人點撥他。
“我偏不信這個邪,此類案件若不查處,黨性、民心何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藍江河毅然向危房改造工程中的城狐社鼠亮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悄然打響。
“那是一場針鋒相對的較量。”據參與案件調查的同志描述,調查剛剛展開,他們便遇到了挑戰。“敢查這個案子,是不是活膩了?”“識相點,對大家都有好處!”“我們上面有人,小心你們的前途。”威脅聲劈頭蓋臉襲向駐扎一線的辦案人員。
“無論涉及誰,都要查,而且要嚴查!”藍江河一邊用擲地有聲的言語鼓舞一線的同志,一邊爭取縣委、市紀委的支持。
有了穩固的后方,辦案組信心倍增,一鼓作氣查處危房改造腐敗案件15件,查處涉案人員60多人,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40多萬元。
危房改造腐敗案件剛剛落下帷幕,一個農機系列腐敗案件便出現在藍江河的視線中。
“查!”藍江河作出指示。然而,調查剛剛開始,一位涉案人便找到藍江河,送上用信封裹著的“小小心意”,但被藍江河嚴詞拒絕。
“我和市裡、縣裡領導關系好,別不知深淺!”收買無果,來人便威脅藍江河。對此,藍江河只是坦然一笑。事后,受到處理的一些人員說:“藍書記夠硬,我們服!”
“查辦案件必須要有鐵的作風,但絕不能將犯錯的干部一棒子打死。”在藍江河看來,紀檢監察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說起這一點,上林縣某鄉副鄉長韋某便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感激之情。不久前,他因挪用扶貧資金請客送禮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事后,他一度悲觀失望,工作一落千丈。“是藍書記主動找我談心,推心置腹,帶我走出了低谷。”韋某感激地說,“善舞榔頭的藍書記其實也有一顆溫柔的心。”
上任以來,藍江河組織查辦案件23件。反腐“硬榔頭”的名聲在當地越來越響亮。當地群眾感慨,身邊有如此錚錚鐵骨的紀委書記,讓他們在這個城市多了一份安全感和歸屬感。(覃桂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