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8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轉作風出發,無論是進一步公開政務,還是進一步完善監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氣、“自我限權”的決心,惟其如此,中國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斷走向更高境界
中央力倡轉作風,黨風政風為之一新。從長江刀魚、龍井新茶降價,到一些高檔餐廳搞起團購,漣漪之廣,足見投石之沉,有群眾感嘆:轉作風,是動了真格了。
不過,即便動了真格、見了實效,還是有問題時而曝光:面對群眾責問稱“國務院太遙遠”,礦泉水瓶裝茅台、紅塔山盒藏“熊貓”,機關食堂吃燕鮑翅……不一而足。新華社記者將對八項規定的應付心態,總結成九字經:觀望風,變相吃,慢三拍。
這樣的情況,說明對轉作風,一些人看輕了、看淺了、看走眼了。或是認為只是些雞毛蒜皮,因而轉小了﹔或是認為只是要吹一陣風,因而轉慢了﹔或是認為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轉歪了。這些人正該想想:轉作風,為什麼中央如此重視、社會如此關注?
投注在作風上的目光,與其說是要看住個人,不如說是要看住個人手中的權力。所謂作風問題,莫不是權力突破應有邊界、背離應有准則的失控、失范問題。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帑,還可能在推杯換盞中搞尋租﹔再比如文山會海,佔用資源不說,更降低了行政效率。所以,轉作風不僅是簡單的轉思想、轉行為,而是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權力運行的規范問題。好的作風,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權力的合理認知、正確使用之上。
近年來,中國社會的一大焦慮,源自對權力隨意行事、任意作為的反感。現實裡廣受關注的官員丑聞,社會上不斷彌散的仇官情緒,民間流傳甚廣的揶揄段子,其根源固然有各種原因,但權力的不自覺不自律不自愛,是重要因素。這就是習近平同志所說“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的無形之牆。砌成這堵牆的不良風氣,本質上是權力與權利的對峙。
轉作風,正是看到了症結,找到了切口,不僅要進一步改造權力觀,更可成為規范權力運行的著力點。從提出改進作風的政治要求,到完善規范權力的體制機制,大張旗鼓的理念教育,逐漸變成踏石留印的制度安排:看住預算管好源頭,財務公開實時監控,做好審計發現問題……從這個過程,能夠清晰地看出轉作風這把利刃,指向的是“限制權力”這一肯綮,由此向社會釋放強烈信號:要用制度給權力套上籠頭。
八項規定將“改進工作作風”和“密切聯系群眾”並提,正體現以轉作風打破無形之牆的期許。過去,宗旨意識往往訴諸“感性的政治”。為群眾扶危解難、與群眾打成一片,因而被擁護、被愛戴,魚水之喻、親人之情,可為代表。而今天,13億人可能就有13億種利益,在賡續傳統之時,宗旨意識也應體現“理性的政治”。公眾看到權力被關進鐵籠子、放進玻璃房,才會對執政者產生信任與尊重。這樣打下的執政基礎,不是僅僅依賴個人素質,而是源於制度化、規范化的權力運行,無疑更為牢固。
作風體現著現代權力倫理問題,作風建設也可以成為權力運行現代化的途徑。這也意味著,轉作風本質是一個民主問題。民主的精髓,是對權力的限制和監督,既要看到“權為民所賦”,也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新一屆中央領導履新之初如此狠抓作風,深意正存於此。這契合了世界民主潮流的趨勢,順應了人民民主意識的提升,更是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執政黨必然的選擇。
從權力的角度看,作風、學風、文風三者,正是同一問題的不同層面,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都關聯著黨風。正因此,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才把“三風”作為一個整體來強調,嚴正告誡全黨進一步轉變作風、端正學風、改進文風。從轉作風出發,無論是進一步公開政務,還是進一步完善監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氣、“自我限權”的決心,惟其如此,中國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斷走向更高境界。
相關專題 |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