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24小時新聞滾動

輿論監督不等於負面報道

2013年02月26日15:07    

何況

  2月19日,山西省相關部門查實情況后,針對《山西省前副書記侯伍杰出獄回家,當地官員富豪列隊歡迎》一文,作出說明:侯伍杰2011年10月被假釋出獄后(目前仍在假釋期),在北京兒子家中休息了幾天,其間沒有山西省的領導干部或煤老板去看望。2011年10月21日,侯伍杰三兒子開車將其接回太原家中。不存在網絡文章所說“近日出獄”,也不存在列隊歡迎、鮮花簇擁的“禮遇”。
  
  新聞事件峰回路轉,其背后折射出的輿論監督問題引人深思——輿論監督究竟該不該與負面報道畫上等號?
  
  何謂輿論監督?它是媒體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並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准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不可否認,輿論監督往往能揭開一些“遮羞布”,讓“老虎”、“蒼蠅”無所遁形,並推動事件得到公正處理。但是,反過來把負面報道當做輿論監督的全部,認為隻有負面報道才是輿論監督,或為負面報道而監督,不惜添油加醋、無限夸張、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就大大偏離了輿論監督的本意。
  
  以此新聞事件為例,提醒應該關注落網官員的“下文”,其出發點是好的,相信公眾被新聞吸引也是出於此。然而在微博內容未經核實的前提下,一些媒體看到這條“負面消息”就跟風炒作,雖然吸引了讀者,卻讓這監督變了味。
  
  其實,對一些報道以監督為由、言必稱負面的傾向,我們並不陌生。一而再、再而三,這種“負面報道”不但沒有將輿論引向理性的監督,反而誤導了情緒的宣泄。而越是如此,被監督者越是感到一種“棍棒下的恐慌”,也就越把“輿論監督”當做“負面報道”,於是三緘其口,防之又防。如某家媒體“關注”四川省武勝縣后,該縣緊急通知:“近期,網絡出現了有關我縣的負面報道,請大家增強辨別謠言、抵制謠言的能力……”
  
  本來應“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輿論監督,卻成了非你即我、非對即錯的“攻防戰”。結果隻能是監督者、被監督者被割裂,輿論監督被“負面”綁架,在“臉譜化”、“選擇性”、“一棍子打死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典型的,如某媒體人為“負面”而自導自演曝光“紙餡包子”,輿論竟不加以鑒別,就一下全倒向對相關行業的撻伐。這場“攻防戰”並無贏者,且首先傷及的必是輿論監督本身——其權威與效力。
  
  眼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國內也正面臨轉型發展,利益分化、矛盾沖突客觀存在,輿論監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改變上述情況,被監督一方應扭轉對輿論監督的認識,放下不該有的“設防”,並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保障公眾、媒體擁有足夠監督權。正如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所說,“現在的輿論監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監督一方,尤其是媒體,更應明白輿論監督真正的生命力所在,保持客觀,全面考量,理性監督。
  
  輿論監督不等於負面報道。輿論監督要“真刀實砍”,也要“令人敬畏”。
  

(來源:中國廉政網)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