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

《道德經》對“舌尖浪費”的告誡

趙柒斤
2013年02月19日15:1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遏制公款吃喝、“舌尖浪費”及“光盤行動”等,成為今年春節期間最熱的詞語。人們普遍認為,狠剎公款吃喝浪費之風大得人心。這也表明廣大群眾對公款吃喝、“舌尖浪費”的揪心和厭惡。因為古人早就明言,如果人們尤其是官員對嘴控制得不好,大吃大喝、耗費國帑,國家肌體也會像人的腸胃一樣出現“紊亂”,最終導致國破人亡。

  飲食是人的本能需要。從遠古聖人到當今百姓,誰都要食人間煙火。從吃的角度看,人的嘴與胃確有不同尋常的關系,而且有時候嘴和胃是唱“對台戲”的。隻有胃在忍無可忍的狀態下“造反”時,人在吃的方面才肯收斂。這僅是吃的放縱與身體承受的關系。倘一個國家的人都任性地放開嘴來大吃大喝,奢靡浪費之風盛行,那麼這個國家的前途命運就令人堪虞。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吃的背后的玄機。

  老子給世人留下了一部《道德經》。這部僅有5000多字的大書內容涉及當時中國社會諸多領域,甚至對吃也賦予高深的妙義。打開《道德經》,觸目最多的是道,而吃也被老子上升到道的高度。人吃飯的目的是什麼?老子給出的答案是“為腹不為目”。也就是說,人們飲食隻要填飽肚子,滿足維持生命的需要即可,而非貪圖美食、聲色的悅目。

  對“為腹不為目”,魏晉玄學家王弼批注道:“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在“為腹不為目”這看似簡潔明快的文字背后,隱含著觸目驚心的歷史鏡鑒。夏朝末代皇帝夏桀和商朝最后一個皇帝紂,皆因好美食美色、荒淫無度,最后導致國家滅亡。

  在飲食的味道上,《道德經》中說“五味令人口爽”。“五味”就是酸、甘、苦、辛、咸,同時又引申為美食。“口爽”不是指爽快,而是美食吃得太多,味覺產生錯亂,感覺不出美食的味道了。同樣,書中“五味令人口爽”背后的故事也發人深省。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吃遍天下美味,最后因“惟蒸嬰兒之未嘗”,讓易牙等小人鑽了空子成為寵臣。沒過多長時間,易牙等小人結盟造反,囚禁了齊桓公——這個嘗遍天下美味的霸王最終被活活餓死,真是莫大的諷刺!這也說明,“五味”不僅能讓人“口爽”,也會腐蝕人的心靈。

  誠然,人活在世上,熙來攘往,不少人為一張嘴活著。道家鼻祖老子並不鼓勵人們不食人間煙火都“得道成仙”,於是他在《道德經》中提出“味無味”、“甘其食”的飲食觀點,即人們應從普通的飲食中品出美味。老子用這種觀點提醒人們,在飲食上也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體會粗茶淡飯對健康的好處,又不貪戀美食的味道,從而保持飲食結構平衡。這種飲食觀點和現代健康飲食理念是一致的,可見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對吃的見解之獨到和精辟。

  有學者曾對中國歷史上200多個皇帝的飲食與壽命進行研究,發現他們的平均壽命是39歲。研究表明,古代皇帝普遍短命與吃得太好、荒淫無度以及缺乏鍛煉有極大關系,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証了老子“飲食之道”的科學。

  古人雲,“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如今,雖然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需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黨員干部更應率先垂范、身體力行。然而,有的黨員干部卻對自己的嘴缺乏克制力,明知公款吃喝危害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又疲於應酬,逢公款宴請必到,揮霍浪費國家資財,讓群眾戳脊梁骨。

  姑且不論老子是否如傳說中活到160多歲,僅從他能保持“味無味”、“甘其食”的良好心態來看,黨員干部就可從中汲取一些“飲食之道”。倘若如此,我們不僅能使“現代病”離自己遠一點,更能遏制公款吃喝和“舌尖浪費”,為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和建設節約型社會作出貢獻。

(責編:楊麗娜(實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