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專題>>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種糧不易浪費可惜——湖北省幾位種糧大戶遣責浪費糧食

何紅衛 余向東 樂明凱
2013年02月16日10:20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倡節儉、去奢靡,從官方的“八項規定”,到民間“光盤行動”,種糧農民無不拍手稱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群眾最有切身感受﹔聞聽那些奢侈浪費的“剩宴”場景時,農民群眾也最為痛心。

春節,記者與湖北省幾位種糧大戶就糧食生產與消費的話題,進行了交流。

浪費糧食,農民最為痛惜

湖北春暉集團董事長譚倫蔚告訴記者:“當得知國人每年浪費掉的糧食能養活兩億人時,農業生產者被深深觸動。不管是用公款還是私款,這些糟蹋糧食的行為,是對農民的漠視,對土地的不尊重。”

“糧食從種到收是多麼不容易,如果被人們在餐桌上浪費掉了,辛苦勞作的農民非常痛心!”種糧大戶吳華平說。

吳華平是湖北省天門市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2年他們的合作社共流轉土地4.48萬畝,產糧過億斤。為了多種些田,他們四處奔波,足跡不僅走遍了天門的12個鄉鎮,還跨縣市甚至跨省,為湖北荊門市、河南省信陽市等地農民的幾十萬畝農田提供機耕、播插、植保、收獲等服務。

常年和農業生產打交道,吳華平似乎都不願多談種糧的艱辛,“這麼多年我都習慣了,沒體驗過種田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吳華平說,盡管現在華豐合作社已經能提供現代農業的機械化服務方式,彎腰等活動不會像以前那麼多,但是起早貪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仍然必不可少。有一些丘陵地區或者“最后500米”機耕道不完善的農田,農機用不上,還是得人力上。而且很多種糧農民是沒有合作社這樣的條件,仍然是完全沿襲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他們更辛苦。

種了上千畝地的湖北省宜城市農民童啟國說,沒有體驗過“汗滴禾下土”的種田艱辛,自然很難去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把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傳統美德拋到腦后的人應該感到羞恥。

生產環節,勿忘開源節流

湖北春暉集團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去年流轉了12.3萬畝地種糧,其規模化流轉土地種糧的“春暉模式”被譽為“現代農業一面旗”。譚倫蔚認為,農業生產“靠天吃飯”並沒有根本性改變,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不確定性風險很大,大投入之下不一定能有大回報。2010年,秋收時碰到陰雨連綿,因無處晾晒,公司糧食損失慘重。

實行科學種田、規模經營、機械化耕作,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農業生產要素的流失或浪費。童啟國發明的玉米脫粒機每小時脫粒玉米達1萬斤,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他就採用秸稈還田的辦法,當時是自己發明器械去粉碎。現在,他花了7千多元購置新型秸稈還田機器,效率高多了。但是在加工倉儲方面,童啟國也碰到了難題,合作社沒有門路辦理農業配套設施用地,農機倉庫、晒場、符合標准的糧倉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一部分可能會損耗20%的糧食產量。

童啟國說,春節期間,他沒閑著,在籌建大型沼氣池,搞生態循環農業,既可以增產糧食,又減少了化肥使用量。

吳華平歷數合作社的好處,尤其是通過整村流轉土地,可以統一平整規劃建設,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將會把邊邊角角都種滿種足。同樣是種一畝田,與單家獨戶的耕作模式相比,合作社在農藥方面可以節省70∼80元、化肥方面至少節省40∼50元,統一使用機械可節約150多元的人力費,集中育秧等措施還可有效減少農機和灌溉中的浪費現象。再加上開發冬閑田、單季改雙季稻,去年通過華豐合作社的服務,就為農民增產了5千萬斤糧食。

專家指出,盡管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供求缺口仍然在逐年擴大,最迫切和嚴峻的仍是如何轉變糧食生產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譚倫蔚說,需要加大投入和科研力量,減少糧食生產、加工、儲藏等各個環節中的浪費現象。這兩年,春暉投資1200萬元建起了湖北省第一家智能化谷物烘干廠,投入近2000萬元建成一座單體全國最大的溫室育秧工廠等先進種田設施,普遍採取訂單農業的方式,最大程度減少浪費,依靠的就是科技力量,走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的路子。

糧價偏低,浪費者不心疼

這些年,國家實行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加大了糧食生產補貼,讓廣大農民受益。但是糧食的銷售價格,相比較農民生產、生活所需的其它物質價格,上升太慢,種糧農民不得不尋找兼業。童啟國對記者說:“糧價低,所以那些人浪費得起。”

愛惜糧食,減少浪費,僅僅限於口頭呼吁與道德譴責、指望消費者能覺得浪費可恥是不夠的,還應加大市場與價格杠杆的調節作用,讓浪費者自己感到心痛。

春暉集團辦公室主任李文斌也向記者表示,“粒粒皆辛苦”的意識早已根植中華民族的血脈,可現代社會中,市場導向起到了更明顯的作用,為什麼會有拋荒、浪費現象,種田者和浪費者“都很現實”,比較效益似乎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傳統糧食種植效益很低,在江漢平原上,小戶種田,小農水、機耕道不好配套,在化肥、農藥等農資使用方面存在盲目過度或不當施用的浪費現象。最后一算賬,種田不劃算,不如外出打工。

眼下,趁著不少外出務工年輕人回家過年的機會,吳華平正著手招聘和培訓更多的新生代80、90后種田農民,希望為現代農業生產留下接班人。

春暉的譚倫蔚正在謀劃以后每年種植100萬畝糯稻,通過品牌和深加工來成倍地提高糧食附加值。同時抓緊啟動“湖北春暉農產品綜合物流園”項目建設,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

種糧大戶們表示,構建更加完善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將是今后奮斗的方向。他們心裡都很清楚,農民管不了買糧者是否惜糧,也不能左右糧價,隻能多種糧,種好糧。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